文章内容

南昌工程学院 - 《南昌工程学院报》

前路自有山河在

作者:书香校园刘紫瑶    
2021-12-15     浏览(105)     (0)

如果你进入了一个平行世界,那里的规则和思想都与你从小接受的信息相反,颠覆你对世界的认知,你是否会自我怀疑?对于那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你会选择顺从还是重塑?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我近期读过的印象最为深刻的书,它记叙了作者塔拉·韦斯特弗前半生的真实经历。尽管这是一个新人的处女作,但毋庸置疑它是一部绝佳的作品,正如比尔·盖茨对于它的评价:一个惊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它甚至比你听说的还要好。

作者塔拉来自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家庭,她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声。她父母的想法惊人而残酷,他们认为灾难是上帝的旨意,生病受伤不需要看医生,即便是严重的烧伤也可以在上帝的宽恕下自然痊愈。哥哥肖恩以爱之名虐待塔拉,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他们坚持的真理,而个人意志是父亲眼中的恶魔。塔拉麻木地承受这偏见和家庭的束缚结合在一起的牢笼,她心底的一股力量却时时刻刻提醒着她挣脱。后来,她在哥哥泰勒的鼓励下瞒着父亲参加考试,进入大学,从杨百翰大学到哈佛大学再到剑桥大学,她成为了哲学硕士、历史博士。随着接触的知识越来越广泛,她慢慢意识到曾经思想的偏执,逐渐改掉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和从小养成的坏习惯。在塔拉思想转变的过程中,她承受着众叛亲离,一度陷入迷惘,而最后终究用强大的意志力战胜了自己,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能挽救你的思想的只有你自己。

“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女孩走出大山接受教育的励志故事有很多,但你若读过这本书,便会知道这不是一部励志成功学,作者最不想展露的一面恰恰是成功,她的光环是她在书中极力淡化的,她想强调的不是成就,而是得与失之间两难的境地,是教育所带给她的转变。她写道:“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全新的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

读过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在愚昧造成的黑暗环境里,在经历过思想束缚带来的绝望后,有人会与生俱来般渴求接受教育,科学与知识可能真的是人自我拯救的天性。

“教育”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在此之前,我觉得教育只是一种让人增长知识,丰富思想的途径,但教育的力量其实比我想象的更为强大。教育是真正的救赎,是光明,教育让人了解“人”的力量,而不是一味信仰上帝,不付出个人努力,在等待救赎中死去。教育意味着不同观点的交流,不单单是“传授”的单向活动,而是思想的碰撞,是视野的开阔,是让人见识过大千世界,认识到种种不同,在不断变化中丰富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教育的结果不是让思想走向僵化,而应该是让人更勇于接受新思想,接纳别人的观点,热爱那些与自己不同但同样具有价值的想法。

除了教育对作者的塑造,作者本人也令我敬佩。她在书中极力刻画着蜕变过 程 中 的 矛 盾 、纠 缠 、挣扎。那是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对家庭的维护,一方面是对外界、对开放与自由的向往。而塔拉选择了难走的那条路。这个选择意味着她要推翻原有的信仰,打碎并重塑自己的世界观,否定过往,甚至否定过去的自己,重新拥抱这个世界。随波逐流是容易且舒适的,每一步背离人的固有思维都如同爬山一般艰难,而塔拉真正做到了改变自己,这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事情,她的自省与坚毅,才是她最大的荣耀。

塔拉身在剑桥,与周遭所有人都不同,极端的童年让一部分的她永远属于那座大山,似乎显得格格不入,这是她无法剥离的原生家庭的痕迹;而另一部分的她不被家庭束缚,她注定是飞鸟,要飞往自己的山,这山是她为自己找寻的山峰,不是家人给她定义的山峰,她有着自由飞翔的意志,不能教她属于那里。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鸟,那么一定会有一座适合自己的山。这座山应当是自己游历世界后选择的,而非生来就被困住的。在寻找那座山的旅途中可能会遇到艰难坎坷,愿我们都能让自己的心强大起来,与光同航,勇敢前行,不逃避、不退让,即便跌跌撞撞、遍体鳞伤,仍坚定地乘风破浪,迎暴雪朝阳,飞往那座属于你的山林。

(作者系2021级新闻传播学类01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