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绍兴文理学院 - 《绍兴文理学院报》

贺 知 章 籍 贯 故 里 考

作者:章利刚    
2021-12-25     浏览(1443)     (0)


贺知章是唐代著名诗人,是诗仙李白的伯乐。关于他的籍贯,一般都说他是会稽永兴人。另外学术界还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他是山阴人,另一种则根据贺知章号四明狂客而推测他为四明人。三种说法以永兴说流传最广,《旧唐书》最早记载贺知章为会稽永兴人,后世文献记载贺知章是永兴人皆源于此。贺知章的遗迹多见于山阴、会稽二县(绍兴),贺知章本人的诗歌里写到的风景也都在绍兴鉴湖(镜湖)一带。而永兴(萧山)作为贺知章文献记载的籍贯地,在绍兴早期方志以及唐诗中却找不到任何贺知章与萧山有关的信息,让人不得不产生疑问。本文尝试从实际地理与文献记载相结合出发,对贺知章的籍贯和故居做一番探讨,并以此求教于方家。

贺知章(659—744),字维摩,后改字季真。《旧唐书·文苑列传》说他是“会稽永兴人,太子洗马德仁之族孙也。”贺德仁,越州山阴(此时还无会稽县)人,居甘滂里(今属越城区)。陈鄱阳王伯山为会稽太守,改其所居甘滂里为高阳里。贺氏世居会稽山阴,至今已出土的数种两晋贺氏纪年文字砖:“晋咸和六年岁在辛卯三月钱塘令驸马都尉平昌侯贺夫人帅氏卒”;“咸康三年上军司马贺氏”;“霸司马君子廿卒,字士杨,贺霸墓”;“永和元年贺君墓夫人褚氏长子畅作”;“永和四年岁在戊申晋故宛陵令贺君之廓/夫人卓氏”等砖,皆出土于会稽山周围,而绍兴其他地方鲜有贺氏铭文墓砖发现,绍兴城南会稽山应是六朝贺氏墓葬区。族孙本意为堂兄弟的孙子,则贺知章的祖父与贺德仁籍贯理应相同。

贺知章生于显庆四年(659),此时越州辖区无永兴县。隋平陈(589),废山阴、永兴、上虞、始宁为会稽县。直至唐仪凤二年(677),才复置永兴县;垂拱二年(686),复置山阴县;贞元元年(785),刺史王密奏,置上虞县;而始宁县之后就再也没有恢复。也就是说从公元589年至公元677年的88年间,在越州境内只有会稽县而无永兴县。假使贺知章爷爷想迁居永兴县,更户籍为永兴,我们来分析一下,有无这种可能?

贺知章祖父今无考,比贺知章大几岁?亦未知。然贺知章出生前70年永兴县已经并入会稽县,原先的祖籍山阴也一同并入会稽县。也就是说,原本籍贯就是山阴的贺知章祖父完全没有机会将自己的籍贯更改为永兴,只会因行政变改,由山阴变更为会稽。所以,贺知章无论出生在绍兴(山阴)还是萧山(永兴),哪怕是上虞,他都只能是会稽县人。

《旧唐书》说贺知章是“会稽永兴人”在史料记载上是有问题的。原因是贺知章生活的年代会稽郡无永兴县。贺知章出生的时候是越州会稽县人。天宝元年(742)越州复为会稽郡,而永兴县也更名为萧山县。倘若贺知章是《旧唐书》所谓的“会稽永兴人”,首先他的籍贯不是以出生为标准,而是以死亡为标准。因为会稽郡是在他死之前的两年才设立的,贺知章仅仅做了两年的会稽郡人。即便这样,他也不能称“会稽永兴”人,正确的写法应该是“会稽萧山”人,而且还要满足一个条件,就是贺知章回到镜湖边的老家后马上去办理户籍变更手续,由会稽变更为萧山。《新唐书·隐逸列传》似乎发现了这个漏洞,于是说他是“越州永兴人”。这个定位同样要满足两个条件,贺知章的籍贯不是以出生为标准,也不是以死亡为标准,只能是以中间段(677—742)为标准,只有在这个期间越州治下才有永兴县,公元677年按绍兴传统算法,贺知章19岁,贺知章具体几岁离家已难考证,假如贺知章真是永兴人,则贺知章必须是在离家前办理了户口变更手续。绍兴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出生在外地,几代人定居在外,其籍贯依然写作绍兴。如周总理、朱自清等。而贺知章老家还在绍兴的镜湖边,真有必要更改成永兴吗?事情的真相如何?让我们还是来听听贺知章自己是怎么说的。回乡偶书二首

(一)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二)幼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面毛腮。家童相见不相识,却问客从何处来。“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一句诗直白易懂,理解起来毫无争议。镜湖在哪里?在山阴、会稽两县境内。山阴跟永兴隔着一条潮汐大江———浦阳江。镜湖水即使想流也流不到永兴境内。

如果贺知章自己说的还不够,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当地地方志的记载,嘉泰《会稽志》卷七的记载:

天长观,在(绍兴)府东南六里一百六十六步,隶会稽。唐天宝三载(744),秘书监贺知章辞官入道,舍宅置号千秋观。七载,改今额。初,开元十七年(729),从群臣请,以八月五日上降诞日为千秋节,观盖用节名。后改千秋节为天长地久节,观名从之。观尝有客道士,携草屦数十 ,坐观门,有过者,辄与之。已而,得屦者或有脚疾,或 疡,著之皆顿愈,竞相传布,而道士已失所在。故至今俚俗谓天长为草鞋宫。草鞋宫考其方位在绍兴城南,离镜湖不远,与贺知章“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诗意正合。这里应是贺知章幼时旧宅。而《旧唐书》所谓“会稽永兴人”,在永兴(萧山)找不到任何与贺知章有关的可信遗迹。

贺知章于天宝三载春归故里,当年冬,过世,死后葬于山阴县东南九里山上。九里因去县九里而得名,与会稽山南镇永兴公祠相近。《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已是贺知章过世后二百年。所谓“会稽永兴人”或来源于会稽县永兴里,或永兴村,或与永兴公有关。嘉泰《会稽志》卷六载:

南镇庙在(会稽)县南一十三里。周礼职方扬州之镇山曰会稽。隋开皇十四年,诏南镇会稽山就山立祠,取其□巫一人主洒扫且命多莳松柏。天宝十载封会稽山为永兴公,岁一祭,以南郊迎气日。正史亦源自方志,出错也在所难免。《旧唐书》关于贺知章“会稽永兴人”的记载已不是贺知章当时人的记载。那我们再来看看,贺知章当时人是怎么说的?

唐明皇有《送贺秘监归会稽诗并序》载:“天宝三年,太子宾客贺知章,鉴止足之分,抗归老之疏,解组辞荣,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迟暮,用循挂冠之事,俾遂赤松之游。正月五日,将归稽山,遂饯东路。”和诗者38人,《会稽掇英总集》诗题皆作“归会稽”。此会稽当指会稽县。唐明皇《序》中“将归稽山”即会稽山,在会稽县。卢象在《送贺秘监归会稽歌并序》中言:“于是表请辞官,乞以父子入道,俱还故乡,仍以山阴旧宅为观焉。”以上二《序》及所有和诗中只字未提永兴,只有会稽与山阴。贺知章曾祖辈皆山阴人,那时尚未从山阴析出会稽县。故“山阴旧宅”究竟在贺知章回乡时的山阴地界还是会稽地界尚有争议。

杜甫年轻时四年客居越中,虽然当时诗歌多已散失,但其后在《遣兴》诗中写道:“贺公雅吴语……山阴一茅宇,江海日凄凉。”点明贺知章故居在山阴。贺知章故里到底在山阴还是会稽?贺知章的镜湖剡川一曲、道士庄和舍宅为观的千秋观具体在哪里?是同一个地方还是不在同处?这些疑问已经困扰绍兴文史多年。

其实千秋观与道士庄是两处不同产业,道士庄才是朝廷所赐镜湖剡川一曲所在,即贺知章家人所在庄园。所谓道士庄地名,“道士”指贺知章,“庄”指庄园。贺知章离家半个世纪,不可能一回家就将家族后人所住庄园都舍宅为观,所舍仅仅只是祖居。历史上所谓舍宅为寺实际上都是将祖屋变成家寺,也就是家庙,供奉祖宗。并非人们所理解的捐赠给寺庙。说白了就是给祖宗建个祠堂,因此所谓舍宅为寺、为观是给先人舍的,自己只能死后由自己的后代为自己舍,自己不能活着的时候就自己给自己建庙。这有违传统礼教。

道士庄位于绍兴城西,与三山相近,嘉庆《山阴县志》载:“道士庄在镜湖中,与三山连接,唐贺知章致仕归,自号黄冠道士,故名。”同书又引《防护录》云:“贺秘监祠,在城西十五里,十五都一图壶觞埭。”柯桥越国文化博物馆馆长周燕儿先生,八十年代初,在陆游三山故里实地调查,当地老人告诉他,陆家池附近原有贺家祠堂。这说明《防护录》所云不假。陆家池近行宫山,过去我对于此山为何名为行宫不解,历史上绍兴并无行宫。此时我忽然感悟,这里的宫不是皇帝行宫的宫,而是作为道教专用名词“宫、观”的宫。这山得名与道士有关。

结合南宋陆游《新凉》诗“家住山阴剡曲傍”,《遣兴》诗“家住城南剡曲傍”,贺知章剡川一曲当在陆游三山别业附近。思故山陆游

千金不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镜湖。

湖山奇丽说不尽,且复为子陈吾庐。

柳姑庙前鱼作市,道士庄畔菱为租。

一弯画桥出林薄,两岸红蓼连菰蒲。

陂南陂北鸦阵黑,舍东舍西枫叶赤。

正当九月十月时,放翁艇子无时出。

船头一束书,船后一壶酒,

新钓紫鳜鱼,旋洗白莲耦。

从渠贵人食万钱,放翁痴腹常便便。

暮归稚子迎我笑,遥指一抹西村烟。陆游诗中屡屡提到家在剡曲旁。而《思故山》则直接点明家与柳姑庙和道士庄为邻。嘉泰《会稽志》载:“柳姑庙在县西一十里,湖桑埭之东,前临镜湖,盖湖山胜绝处也。”则柳姑庙的地理位置正在三山附近,嘉庆《山阴县志》记载在贺秘监祠之东。陆游三山故里正好位于两者之间。齐己《寄镜湖方干处士(一作寄方干处士镜湖旧居)》诗云:“贺监旧山川,空来近百年。”镜湖是唐代隐居热门之地,此诗中“贺监旧山川”不是泛指镜湖,应是特指贺知章的镜湖剡川一曲,则方干镜湖旧居与贺知章道士庄相近。方干岛即画桥西南首镜湖(鉴湖)中龟山,山体今日尚存。多方印证,道士庄位于陆游三山故里稍西,行宫山附近。小地名曰剡川。

或说贺知章剡川一曲在镜湖与剡溪交接处,这显然是望文生义,镜湖与剡溪相隔数十里,不存在交接处,交接处乃是曹娥江,而曹娥江是不能称之为剡溪的。剡川是小地名,属于镜湖,事实上在绍兴历史上镜湖边是有不少带川的地名的,笔者老家阮社就在镜湖边,过去就称之为阮川。绍兴地名带川是普遍现象,如六朝时有沈酿川,至晚清尚有亭川(今亭后)、梅川(今中梅)、阳川(今阳嘉龙)、张川(今张 )、霞川、赭川(山阴塘下)、袁川(今袁川村)、樊川(今樊江)、杨川(位于东浦)等地名,这些地名多见于家谱、碑文,今人多已不用,你去问当地人几乎无人知晓,况乎剡川地名久远,后失其地名。以地名臆想,实不科学。

又或有人认为贺知章自称四明狂客,乃四明人。且不说,四明一定就是四明山吗?即使四明指四明山,或为祖先隐居地作号也未尝不可,原因贺知章祖上最有名望的贺循曾在余姚四明山有别业。因此以四明为号,好比贺知章的后人贺铸,虽然移籍他乡,但仍称庆湖(贺氏在山阴最早的祖田)遗老。况且当时上虞属于会稽县,四明山有部分属上虞,则当时四明山也属于贺知章家乡会稽县,用家乡所在县内的名山作号这是文人常有之事,故四明狂客与四明山也没有直接关系。所谓贺知章与永兴、四明的文献时代多在宋明以后,当然后人纪念先人,建了纪念性的建筑,从明清流传至今也是历史。但是绝不能不查源头,不重视史源,撇开唐宋史料而用明清方志,去论证唐代的地名;更不能用引用书目的多少,用以多胜少的方法去做论证。 (口为空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