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于8月底赶到学校报到,打开学校为每一位新教师(包括访问学者)提供的UMD免费邮箱下了一跳,里面早就有十几封信等着呢。其中一件重要的事情是:系主任请老师把课程教学大纲电子版尽快发给系秘书,以便复印后给老师并可以把大纲的文本发给学生。
原本觉得自己有多年的教学经历,写过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其内容就是课程目标和要求、每章授课纲目和时间安排以及考试要求,在这里无非就是用英文的差异而已。当我拿到政策文件后才发现,这里的教学大纲虽无固定格式,但撰写要求很繁琐,有14条要求和几条附加说明。第14条是与教和学相关的政策,涉及对学生行为准则、教与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责任、学术诚信、期末考试、请假、适当的课堂笔记和教学资料使用等内容。一个课程大纲竟然将如此多的教育要求和内容包含进来。撰写大纲时,你不得不去熟悉学校教和学各方面的政策。假如没有对所教课程的整体把握和较为充分的准备,要写出翔实的大纲来着实不易。
比较一下我在国内写的大纲或者教学日历,这样几个方面非常值得关注:一是教师要把办公时间(officehour)写清楚,届时找不到老师,学生可能会投诉。此外,学生有事也可以预约非办公时间。这样的要求保证了老师和学生有课下见面和交流的机会。二是对课程考核类型和组成部分的详细要求。虽然国内大学也有对课程考核各组成部分的要求,但教师提供的大纲并不具体,随意性也很大。这里的一门课程除了平时测验、期中考试、课外作业、论文、报告、课堂参与和出勤率等所占的考核比重要明确,关键是各组成部分针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和所有测验、考试的时间要明确告诉学生,以便于学生整体安排学习进度和复习计划。我在期中考试后调慢了课程进度,所以每课的测验就推迟了,但是没有告诉学生,于是有学生发邮件询问“为什么这周没有考试了?”看来,教师调整课程计划不要紧,但是不告诉学生是不行的。三是对残疾学生参与课程的声明,这是所有课程大纲都必须有的内容。我在UMD的校园里遇到过几个残疾学生,虽然很少,但是校园里关注少数弱势者的观念很强。学校有专门的相关政策和专门的办公室(OfficeofDisabilityResources)。于是我在大纲里写上:如果你有某方面的残疾或者需要特别的安排来完成这门课,请直接来找老师。幸好没有残疾学生选我的课,否则还得花精力考虑怎么教他们。
我撰写的大纲直到规定时间的最后一刻才提交。期间先是把学校的各相关政策的细节搞清楚,把学校的校历熟悉一遍,然后还索要了前任授课老师的大纲。但这项工作也应验了中国那句老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我的大纲里没有把各章学习的具体目标要求和参考资料、平时测验和期中考试的具体时间以及要求写明确,学生总是来问,于是又写了一个具体的课程计划(CoursePlan)作为大纲的补充印发给了学生。
撰写大纲使我发现,课程教学大纲与其说是教师教学用的,还不如说是学生的“课程学习大纲”,应该是有助于学生选课和学习的指导大纲。美国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这里也体现出来了。我又从女儿那里看了这所大学的本科化学课程大纲:任课老师把各章的教学课件也挂在网上,学生可以提前打印出来预习;在每章都有测验安排,几乎一两周就有一次;大纲里所说的课外阅读资料和网络资源也很丰富,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一个课本;理论课程还安排了讨论课,讨论课也有阅读的具体材料和内容要求,实验课的实验报告有详细的批改和判分,甚至包括语法错误的纠正,批改作业的工作是由所聘的助教来完成的,他们多是优秀的研究生。
这是否是UMD独有的优良传统呢?为了验证课程大纲的这种普遍性,我专门和一些学生与教师进行了交流。从中国来UMD学习的本科和研究生都感到大纲对学生学习的促进大。他们在国内大学几乎没有见过课程大纲,平时学习很松,在期末突击的情况普遍。而在这里平日里不用功学习,得不到好的平时成绩,期末是难得优秀的。我和同办公室的迈克老师谈到这个问题,他说UMD是有着自己的优良传统,但各个学校都有大纲政策。我又在电话里询问了一位从海大考到俄亥俄大学读博并做助教的学生,她对美国大学课程教学大纲的详细及其作用也深有同感。接着和我的一个在伯克利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的侄子聊了大纲的作用,他对大纲文本的印象不深,但感受深刻的是:美国大学教师要拿到终身教职,在评审的时候,尽管研究成果很重要,教学同样很重要;如果教学评估不好或者有学生向系主任投诉,就很麻烦。最后,我又和在美国做孔子学院院长的罗教授谈起大纲。他也觉得美国大学的教学大纲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过程管理原则的体现。看来大纲的这种要求和做法在美国大学是普遍的,并得到师生的认可。有了大纲的指导学生可以有序安排学习,在日常测试、作业的要求和督促下“学而时习之”。学习是个循序渐进、不断思考和积累的过程,没有了过程,何来结果?
但是,这是否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依赖性呢?如果学生只有通过考试等硬性规定才能促进学习过程,这是否是一种被动学习呢?看到我的女儿从原来习惯突击准备期末考试,到来美后常常学习很晚的变化,我否定了以上两种疑问。当我问女儿就是为了考试得A吗?她说,中国学生在这里肯定不能得很烂的成绩;又说,我和我的两位mentor(学校为她指定的高年级学长,可以在有问题的时候随时找她们聊)最近谈了一些事情,很有启发……还说,我很感动,我的advisor(一位资深教授)跟我谈如何选课的事情谈了两次,老教授非常平易近人,还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后来我查了这位教授的背景:1965年普林斯顿大学有机化学博士、1966年哈佛大学博士后,1986-1990年曾任UMD的学术副校长职务)看来,不仅是硬性的学习规章,不仅是良好的硬件设施,还有诸多教育及其管理细节使得学生能够有激情和动力投入学习。
写到这里,我的脑海里不禁又冒出这样一个许多人追问过无数次的问题:大学是什么?在古老建筑的浮雕里以及被认为是近代大学源头的中世纪大学的印章上,大学的形象是一群学生围着一位教师的图景,如今我们看到的则多是以一幢主要建筑物作为大学象征的图景。但是,延续至今的系科、学院的制度化环境,保证了教师与学生的真正互为尊重的沟通和更多的智慧交融机会。当我们感受着大学的文化和气息的时候会感到,正是大学提供了一种场所,在学术探索和知识传播中,师生在这里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磨砺精神,启迪人生,一代代年轻人在这里成长,这才是大学生命活力的源泉和真正样态。
(感谢UMD的闻时幸老师提供的大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