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 《飞行学院报》

“老兵”情怀

作者:廖军  □新津分院    
2021-11-15     浏览(47)     (0)

新津分院助航灯光站是一处小院,门口有棵李子树。树皮斑驳嶙峋,虬枝斜倚旁出。时光流逝,世事变化,无言伫立,撑起着一片清淡高远的天空。

杨军在灯光站工作了16年。16年前,李子树就在。两年后,杨军退休。那以后,这里的一切都将成为美好而温馨的回忆。

(一)

1980年,杨军17岁。那年,恰逢单位招工,他成了一名工人。“那是第一批大招工,”回想当初,杨军思路清晰,“刚进单位还穿军装,12月份实行兵改工,单位建制不再是部队。”

进了单位,杨军在水电组当学徒。一有维修活,他就跟着师傅,提着工具包不离左右。那会,杨军有两个师傅,一个教“水”,一个教“电”。按理,学技术很容易了。可那时学技术得勤快。看、问、做,自己时时得跟上师傅的节奏。那会,师傅只管做,虽有徒弟,却视若不见。杨军紧盯着师傅,眼到,手到,心到。3年后,杨军出师,可以独立承担水电的日常维修工作。

40年前,分院多数是青砖小瓦的平房,而且飞机仅是屈指可数的运五。哪像现在,高大气派的办公楼鳞次栉比,机场里的飞机有好多个品种,100余架,同时,因为分院训练量的攀升,自贡训练基地已在3年前正式运行。

数十年前,电视机、电冰箱等现在随处可见的常用电器却是稀罕物,用电主要是照明,而灯泡是白炽灯,因为电压很不稳定,灯泡经常坏,水龙头多是铸铁的,易堵,易锈死;现在家用电器繁多,电压又很稳定,照明用的都是亮度高、寿命长的LED灯,水龙头都是新的复合材料,又是“直角”开关,寿命长,不易损坏。因此,那些年的工作简单、琐碎。“尽是些零零碎碎的事,换灯泡,换水龙头,有时,一整天都在忙碌这些事。”

上世纪90年代初,杨军当了师傅,徒弟相继带了好几个。为了把技术很好地传下去,他带徒的方法与师傅不同。他喜欢先讲后做。徒弟做得不对,就再演示,再纠正,直到完全学会。例如在墙面搞个插座,如何找准电源,如何就近找准线路,如何做到最有效率……他把“过筋过脉”的方法毫无保留地传给徒弟。无论是做徒弟,还是当师傅,杨军都很认真,他心里揣着责任。德国大文豪歌德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二)

1990年以前,水电组担负着高压线路的维护。那时,分院有两条高压线路,一条从东边省硝矿过来的“硝机线”,另外一条是从南边老君山脚下过来的“新机线”。每月,分院都会派出两个水电技术人员沿线巡查。这种巡查看似简单,实际上很辛苦。

杨军常常从硝机线回来,又沿着新机线出去。看到有障碍搭载在线路上,就想办法一一清除;发现螺丝、接地线有松动的情况,立即就要拧紧;如果绝缘子的瓷瓶坏了就得多方联系,进行更换,要不然就会线路跳闸,沿线的用电单位就要受到影响。这样一趟下来,来回就是几十公里,全是走路。

高压线路的巡查持续了10余年,90年代后归了地方管辖。

以前,水管都是铸铁管,容易生锈、堵塞,不好维护。现在的PVC管,不仅质量轻,而且维修简单,一“烫”就好。

有一年,杨军和同事决定改造“爆气架”到消防蓄水池之间的管道。这段管道长度仅有20余米,可因为是铸铁管,使用时间久,口径小,管道堵塞时常发生。发生堵塞,能源消耗过大,还严重影响水泵寿命。为此,杨军和同事花了不少时间把铸铁管换成了200MM的钢管。这样一来,地下抽上来的水运输到爆气架上进行氧化过滤,然后再回流到蓄水池,缩短了抽水时间,节约了电,而且,水泵运行能力有很大提高。

“师傅做事认真、负责,”其徒弟陈健说,无论是工作区,还是家属区,水电出现了状况,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水和电比较,水的问题最多,电的麻烦事少。那些年,水电设备陈旧,杨军他们没少操心。线路出了问题,他们加班加点,甚至高空架线;水管爆裂,他们没日没夜地奋战在抢修一线。对工作,杨军讲究的就是要有责任心。

工作意味着责任,实现目标意味着奉献。水电工作不像飞行、机务等一线保障,它属于后勤,工作很平凡。然而,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把每一件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是大事业。每个人的职业或许不同,岗位或许有别,但只要勇于坚守、甘于奉献,每份平凡的工作都能创造出不平凡的社会价值;每一位平凡的人,都能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三)

2000年后,新津机场围界工作陆续展开。之后不久,助航灯光投入使用,分院夜航训练就此拉开帷幕。

助航灯光是飞机夜间飞行的眼睛。在夜间,或地面能见度不好时,飞机在进近、起飞、着陆和滑行过程中离不开它的指示引导。

2005年,杨军的岗位换到了助航灯光站。在这,他既是助航灯光的操作员,又是整个灯光站的管理员。来这之前,他在分院行政科呆过几年。那段日子,他负责分院房产、各类文件、领导收发件的保管,以及每周周报的收集、报送……“这些工作比较繁琐。那时,没有电子版,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然后传真到学院。”杨军说,事杂,但不复杂,细心一点就可以做好。

来到新岗位,杨军一边熟悉工作,一边学习助航灯光设备的工作原理。每当有厂方技术人员过来做维护,他就当“徒弟”,跟在后面一边看,一边记。数年后,设备原理及其基本的维护方法他已了然于心。

数年前,设备遭遇了雷击。那次,好几个模块都被高压电流击坏,更换模块分院花了不少钱。为此,杨军心里难受。那以后,他苦心研究,悉心借鉴好方法,和同事共同研制安装了自动泄流开关。当有高电流时,他们的泄流开关就会自动断开,并引导其通过接地线,入地。这样一来,在高压电流面前,助航灯光设备可以高枕无忧。

“个人能力很有限,做好工作要发挥集体优势,”杨军的脸颊洋溢着愉悦、轻松,“如今,设备坏了,都可以找到故障源,把它修复。”

机场里的助航灯有300个。跑道灯、下滑灯、坡度灯、滑行道边灯,还有跑道一侧的标记牌灯。每一种灯都有其特殊的功用。早上,晨曦微露,杨军驾驶着巡场车驶入机场,由北而南,仔细检查。正常时,巡查工作在7点之前结束。回到站里,除了监控设备,就是随时遵照塔台指令开启助航灯,并达到相应级数。

“灯光站工作单纯。”杨军胖乎乎的脸上挂着柔和的笑容,“每次值班要对助航灯做一次巡检,到机场里绕一圈,一圈6.2公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粗略算了算,16年来,杨军巡场2300余次,行程14000余公里。

(四)

2006年的一天,杨军入了党。时隔16年,当初面对着党旗庄严宣誓的情景记忆犹新:“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对党忠诚,积极工作,……,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近二十年来,庄严的誓词激励着杨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默默耕耘、奋斗不止。

参加工作至今,杨军工龄42年。42年来,作为一名建设者,他亲历并见证了分院发展。现在,分院教学训练事业蓬勃发展、日新月异,办公的软硬件设施、教学规模与学生数量、飞机数量与种类,以及分院优美的环境,等等这些,是昨天的分院所无法比拟,然而,这一切,离不开每一个分院人的埋头苦干;离不开每一个像杨军这样的平凡职工任劳任怨、尽心竭力。

他们,撑起了分院时代的天空。

如今,40多年的光阴已成过去。数十年间在职业道路上的恪尽职守,令杨军获得了不少荣誉,这是其人生路上的光彩,也是其人生华章动听的音符。过两年,作为飞院发展道路上的这名“老兵”就要退役,可他浑身上下全然没有一丝衰老的迹象,皮肤泛着光泽,乐呵呵的,给人以心醇气和。

小院一角,李子树的树枝从墙外伸了进来,成熟的果子缀满枝头,沉甸甸的,微风过处,微微摇晃,像在对着人微笑。摘一颗放进嘴里,甜津津的汁水涨满了口腔,酸甜相济的感觉令人舒爽难耐,经年累月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