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橘子罐头、酿黄酒、山林中捕虫……这些看似和课堂不沾边的事儿,其实是长江大学的专业课程。在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强劳动教育逐渐成为各大高校的发力点。大力开展劳动教育,既是对相关教育政策的响应落实,也是社会进步需求与学生个人发展需求的有效满足。到底怎样的劳动教育适合新时代高校学生?怎样的劳动教育课最受学生欢迎,这是我们一直在实践中探讨的问题。
小学时,我们经常会提到“德、智、体、美、劳”的口号,“五育并举”深入人心。笔者认为,劳动教育是“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良好途径,能很好完成素质教育所提出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中国教育报》所刊载的文章《劳动教育何以“树德”》曾指出:“通过劳动实践可提高德育的有效性,使德育的途径更具厚度。”在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得以培养出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食品加工贮藏综合实验》为例,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制黄酒的过程中,穿插讲解珍惜粮食的重要意义,使学生群体中形成厉行节约的良好风气。
在我校,五大学部都有相应的劳动教育课程,且各有典型特色,如能源学部开设有地质野外实习的相关课程,农学部设置有野外昆虫标本制作任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的历史古都研学之旅广受好评,医学部的护理技能操作比赛屡次创新,工程与信息学部将课堂搬到实习工厂……但劳动教育不应该浮于表面做法,也不仅仅止步于学科专业限制,而应该是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了解劳动场景程序技术、科学享受劳动成果的教育。
知行合一,倡导学思践悟,理论实践紧密结合。劳动教育的开设是以课本理论知识为基础,增加课外劳动实践,并使其二者有机结合。部分专业的学生还会习得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技能,掌握实用技术,进一步回顾学过的理论知识。把课堂扩展至教室外,如农学院教师带领学生们到实验田“忙”种和收割,让学生体会收获的乐趣;机械工程学院每年的“磨锤子”实践课程,学生在实习工厂感受制作过程,做到既动脑又动手。
生动活泼,关注学生兴趣,操作简易安全的劳动教育课深受学生欢迎。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劳动教育也不例外,其同样需要吸引学生目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紧跟时代浪潮,不断创新课程,不拘泥于流程式实践。正如生命科学学院的《酸奶的制作》《烤肉仔鸡的制作》《猪肉松的制作》《西式火腿的制作》等课程一样,劳动教育课的设计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知识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能用手触碰,从而牢记于心。以本科阶段为例,由于学生知识体系拓展有限,尚未达到高水平,因此在实践课程的内容安排上,需要遵循学生学习规律,做到科学安排。如园艺园林学院《园艺产品贮藏与加工》课程,授课组多年间反复摸索,逐渐找到与专业配套的劳动课程方案,用简单的方法替换原本复杂的设备约束,保障学生安全的同时获得更大的便利。
重在教育,回归课程初心,历经实践有所收获的劳动教育课更受学生欢迎。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顾劳动而失教育”的现象,这样的劳动只能是“无用功”,没有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的劳动教育课程是不成功的,而良好的劳动教育课应该使劳动付出与教育成效成正相关。例如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将劳动教育落实在平日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实践创新,利用所学知识发明创造,近日由该学院学生团队发明的“智能小黄车”诞生,并助力他们成功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中荣获国赛一等奖。
“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是时代对于劳动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单纯的“安排干活”“应付实验”“糊弄课程”早已不能满足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之需。同时,劳动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除了需要领导层面的精准决策、有效部署,更需要授课者的潜心钻研,以及学生们的积极配合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