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江大学 - 《长江大学报》

过汉口过汉口

作者:石环宇  石环宇  历史  历史12001  12001班  □    
2021-11-15     浏览(103)     (0)

冬天的武汉总是阴雨连绵,让人好生恼火,太阳总是显得弥足珍贵。太阳一出来,我也顾不上妈妈让我晒被子的嘱托,背上包就溜出去了。

独自坐上一路电车,在冬日的暖阳下等待着发车。之所以选择慢悠悠的电车而不是快捷的地铁,是因为我更偏好电车独有的惬意感。与同一个街区的邻居们一起在起点站等车,看着电车师傅徒手把“大辫子”集电杆升起,看着电车从远处慢慢挪过来,开门,上车,一车人与师傅谈论着家长里短,体味烟火人间。相比于繁忙的过江地铁,一路电车上从来是不愁没有座位的。

拖着“大辫子”的电车穿行于江、山、街、巷之间,不时发出“嗡嗡”的电流声。近一个小时之后,我终于听到了电车报站:“下一站,终点站,三民路。”目送走“辫子车”,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条几百米的西洋风格的街道,街道的尽头是一尊黄铜的孙中山铜像。这尊矗立了近百年的雕像,见证了大武汉的兴衰,见证了近代中国的风雨飘摇,见证了中国革命的百折不挠。有趣的是,这尊铜像上,孙中山的手杖曾经多次失窃,如果你去问附近的老人们,他们会半开玩笑地说:“孙先生很喜欢武汉,所以他喜欢在武汉的街头逛来逛去。你看唦,拐杖都走掉了好几条。”

走出街口向东,就上了中山大道。迎面而来的是密密麻麻的人群,街道两侧是高大的近代建筑,有些甚至能在历史课本上找到:武汉国民政府旧址、民众乐园、汉口水塔、大清银行旧址、金城银行旧址……可以说,在这条街上,你可以通读大半部中国近代史。

对于一个爱逛街的人来说,这里是购物天堂;对于一个爱安静的人来说,这里热闹得让人不安。可惜我是后者。在汉口,逃离人群的方法很简单,前面是人满为患的商业大街,旁边就是宁静的邻里街坊。在汉口,如果你厌倦了喧嚣,博物馆、里弄、艺术馆就是最好的去处。

走累了,就骑上自行车,一路骑到了大智门。大智门车站,也叫做汉口车站、京汉火车站,这座法式火车站是当时的南北大动脉——平汉铁路的终点站。很难想象,这座深藏在小巷中的火车站,往日是有多么繁华。如今武汉地铁一号线的列车从这座建筑物背面飞驰而过,不远处的地铁大智路站人潮汹涌,这一幕颇有点新旧时代交汇的感觉。

在租界旧址内逛久了也不免让人觉得发闷,不过没关系,往东南方向走上一公里左右,空气就会逐渐凉爽湿润,林荫大道的尽头透着阳光。再往前走,就能感受到习习江风,听到车流声、汽笛声越来越近——江边到了。

来汉口,最好再体验一下最原始的过江方式——轮渡。江汉关到汉阳门的轮渡航线,承载着武汉人的集体回忆,电动车骑手此时可以暂时忘掉路途的奔波,享受烟波江上的片刻诗意,小孩子们这时候肯定会抢着往二楼的甲板上冲,冲出人群,抢着第一个到达栏杆边上,大口呼吸着夹杂着柴油味的江风。

“呜——”汽笛长鸣,轮船离开了汉口,驶向了对岸的武昌。

“咚——”江汉关的钟声响起,伴着落日的光芒,江水的波涛,诉说着汉口的十二时辰,百年沧桑。

“轰——”火车驶过夕阳,不知不觉,我已来到了武昌桥头堡下。望着江水,望着大桥,望着对岸,我结束了这次汉口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