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报》

编者按: 今年以来, 学校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决策部署和省委、 省委教育工委的工作要求, 按照学校 《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 和 《在全校党员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安排》 的总体部署, 扎实推进学校党史学习教育, 广泛开展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活动和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七一” 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全校党史学习教育, 我校召开党史学习教育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七一” 重要讲话精神理论研讨会。切实推动了全校师生党员认真学习、 深入思考, 党史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

党史学习教育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 重要讲话精神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选登

东北抗联是唤醒东北民众民族意识的核心与骨干

作者:管廷辉 于稳立    
2021-11-10     浏览(76)     (0)


“九一八事变” 后, 面对巨大的民族危机, 中华民族迅速觉醒, 民族团结日益增强。全国各民族、 各阶级、 各党派、各社会团体以及海外爱国华侨团结一心, 共御外侮。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这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占有特殊的地位。而东北抗联身处抗日第一线, 做为决策的具体执行者和中坚 (骨干) 力量, 更是成为唤醒东北乃至全国民众民族意识觉醒的先驱与典范。

一、党组织的领导与政策上的指导, 奠定了基础与前提

“九一八” 后, 日本法西斯开始了对东北侵略扩张和殖民统治。 自此, 东北党组织站到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最前列, 就全国乃至世界范围, 率先开始了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历程。

面对世界法西斯的扩张挑战,1933年 1 月 17 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联合发出《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愿在三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宣言》(简称 “1.17 宣言” ),1 月 26 日又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 《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 (简称“一二六指示信” ) 。 “一二六指示信” 首次提出在东北组织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策略后, 对指导东北地区的党组织转变斗争策略起了重要作用,它标志着东北反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形成。 党组织主动地争取、 团结、 收编和改造各种抗日力量。 到1933 年底,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各地游击队已发展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力。

1935 年 8 月 1 日中共中央和苏维埃政府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即 《八一宣言》), 提出了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全中国统一的抗日联军的主张,还郑重表示中国共产党、苏维埃政府及工农红军愿意充当这一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的发起者。

1935 年 6 月 3 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反法西斯人民统一战线的策略原则发出了 《给东北负责同志的秘密信》 , (即史称 《六三指示信》 ) 。其内容:第一是取消关门主义; 第二是实行全民的反日统一战线。 1936 年 2 月 10 日,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八一宣言》精神, 提出了 《为建立全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决议草案》 ,并决定将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各军的建立, 不仅标志着东北反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完全形成, 同时还意味着东北抗日斗争的最高潮。其兵力共计 4 万余人, 为抵御日本法西斯扩张起到了重要历史作用。

1938 年以后, 抗联遭受了空前严重的困难和挫折, 到1939 年底, 已由全盛时期的三万余众锐减到两千余人, 大大小小的根据地悉遭破坏。 抗联不得不进行战略调整, 东北战场上只留下了小股抗联部队同敌人作战,进行游击活动。抗联剩余的大部相继越界到苏联境内改编为抗联教导旅进行休整训练, 以备再战。

在自 “九一八事变” 开启的十四年抗战过程中,面对日本法西斯步步进逼, 国民党政府妥协退让, 民众自发抵抗潮起潮落。而有这样一支武装力量,激流勇进, 奋起抗击, 坚定地举起了反抗日本法西斯的大旗。 不仅自始至终地坚持了十四年抗战的整个过程, 而且成为局部抗战的中坚, 与全面抗战后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达成了抗战中流砥柱的一贯性与连续性, 这支武装力量, 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

即使到了抗联斗争后期, 在日伪重兵压迫下, 抗联遭到挫折, 人数锐减, 被迫进行战略调整——主力进入苏联进行整训,派遣小部队进入东北坚持斗争, 从而进入小群游击时期。 如此, 保留了火种,支撑着东北民众的民族信念,在漫漫黑夜给沦陷区人民留下了民族解放和复兴的火种与希望, 意义重大。

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到: 在东北抗联及东北抗战过程中,几个维系生存死亡、 战略转变、 发展壮大、 领导、 动员、 鼓舞民众等等的关键节点, 如 “一二六指示信” 、 “六三指示信” 、 抗联改编、 越境休整、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等方面, 东北地区党组织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而为东北抗联坚持东北抗战、 凝聚民族意识奠定了基础。

二、 东北抗联坚持抗战, 发动与组织民众投身抗日洪流, 以实际行动成为骨干与模范

“九一八事变” 发生前, 中国内战不息, 1930 年中原大战, 平定石友三叛乱,东北军主力 10 余万人入关助蒋,使东北防务相对空虚。同时, 蒋介石继续调动数十万军队连续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军事 “围剿” 。而国民党内部斗争亦十分激烈, 1931 年5 月, 出现宁粤对峙的局面。 这一切自然给日军行动造成了可乘之机。事变前, 9月 16 日蒋介石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 我应予不抵抗, 力避冲突。国民党政府寄希望于国联。 在 1931 年 “九一八事变” 爆发时, 张学良按照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 下令东北军官兵不得抵抗,近20 万东北军在一万日军(最多时增加到二万多人)的进攻下, 基本上未作有组织的抵抗。仅仅三个月时间东北三省在不抵抗政策断送下,沦于敌手, 东北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丧失家乡的东北军官兵流落他乡, 被驱使到剿共的内战前线。东北军放弃抵抗的直接后果导致东北迅速沦陷, 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伤害了广大民众的民族自尊心, 实际上丧失了国民政府及东北当局及广大民众心目中的形象与领导地位。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中国共产党立即表明态度立场并且付诸行动。

“九一八事变” 发生后,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民族利益放在首位。 为捍卫领土主权, “九一八事变” 翌日, 处在抗日第一线的中共满洲省委当即发表了《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 , 第一时间揭露了事变真相, 戳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阴谋。 在国民政府及东北军放弃抵抗, 国土沦丧的危局前激流勇进, 义不容辞地担起了组织领导东北民众, 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重任。9 月 23 日, 中共满洲省委作出 《关于士兵工作紧急决议》 , 发出党要组织领导东北人民进行游击战争的号召。 1931 年 12 月, 中共中央任命罗登贤代理中共满洲省委书记。1932 年 5月,中共满洲省委陆续派出李延禄、 周保中、赵尚志等得力人员奔赴各地, 单独或协助进行创建抗日武装的工作, 开展游击战争, 打击日本侵略者。面对东北各类武装纷起, 各种派别并存, 摩擦火并不断的复杂局面, 中共满洲省委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及时调整政策, 以“一二六指示信” (1933 年) , “六三指示信” (1935 年) 为转折点, 率先开启了在东北地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 极大地推动了东北抗战的进程。

“九一八事变” 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纷纷要求抗日, 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 东北人民奋起抵抗, 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先后出现了东北义勇军和各种抗日武装。

东北抗日义勇军中名声卓著的有以马占山为总司令的黑龙江省抗日救国军、 以冯占海为总指挥的吉林抗日救国军、以李杜为总司令的吉林自卫军,以及苏炳文、 王德林、 唐聚五、 黄显声、邓铁梅、 郑桂林、 耿继周、 李纯华、 高文彬等各部。 东北抗日义勇军高峰时达 30余万之众 (另说50 万) , 东北广大乡村和沈阳、 长春、 吉林、 哈尔滨、 齐齐哈尔等大中城市都有抗日义勇军活动。当时, 美国 《密勒氏评论报》 发表评论说:满洲事实上没有不被袭击的地方, 城市和铁路, 竟找不出一处来。 英国伦敦 《每日导报》 也载文说: 满洲国当局日陷不宁, 目下满洲境内, 日本人没有一条绝对安全的道路。 东北抗日义勇军的英勇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迟滞了其侵华的进程。

中共满洲省委对抗日义勇军的兴起和发展, 在可能的条件下给予领导和帮助。 东北各地党组织不仅发动群众支援义勇军的斗争, 而且派了许多共产党员和进步群众到义勇军中工作。 中共满洲省委卓有成效的工作, 不仅对义勇军的抗日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 也为以后抗日联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由于国民党政府对东北义勇军没有任何援助, 任其自生自灭, 再加上其它种种主客观原因, 到1933 年, 东北义勇军大部溃散,小部分撤往关内,轰轰烈烈、自发而起的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斗争基本失败,国民党方面以及东北当局的无能行为使东北民众与抗日武装沮丧失望, 直接影响并且动摇了军心民意。

正当东北抗日局面陷于沉闷局面、东北民众几近绝望之际, 东北抗联在危难之时脱颖而出, 日渐发展壮大, 日益成为抗战的中坚、 民族的希望。

中共满洲省委在领导与协助义勇军斗争的同时, 就注重建立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 从1932 年初开始, 中共满洲省委陆续派杨林、 杨靖宇、 童长荣、 赵尚志、 冯仲云到各地进行创建抗日武装的工作, 先后建立起巴彦、 磐石、 汪清、珠河、 汤原、 饶河等十几支反日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

1936 年 2 月 20 日,东北抗日联军发表了 《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 ,宣布将各部一律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部队扩编到 11 个军, 兵力达 30000 余人, 它标志着东北游击战争迎来了新的高峰。

1938 年 1 月至 1939 年 10 月, 这一时期是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继续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时期。 尽管抗联遭受了严重困难和挫折, 但仍不断派出小部队返回东北, 坚持东北抗日游击斗争。1945 年 8 月 8 日, 苏联正式对日宣战, 东北抗联教导旅积极配合苏军作战, 迅速进入东北, 发动群众, 摧毁敌伪势力, 扩建部队, 维护社会秩序, 接应八路军、 新四军部队挺进东北, 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赢得了先机。

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 14 年的艰苦斗争, 根据日伪统计数字, 仅仅从 “九一八事变” 到 “七七事变” 的6 年间,日本关东军死伤病者共计 17.82 万人。 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综上所述,在十四年抗战当中, 东北抗日联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抗战的整个历程。东北抗联的艰苦抗战与全面抗战达成了中国共产党抗战作用的连续性与一贯性, 从而更加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乃至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并且日益成为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中坚力量。 使得在日本侵略军铁蹄践踏下的东北人民得到了鼓舞, 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当之无愧地成为唤醒东北民众民族意识的核心与骨干。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者, 毫无疑问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东北抗联, 而从更深层次思考的话, 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自身性质所使然; 同时, 也是 “坚持真理、 坚守理想, 践行初心、 担当使命, 不怕牺牲、 英勇斗争,对党忠诚、 不负人民” , 伟大建党精神充分而具体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