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信其可行,虽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
——于右任为张海秋的科学探索精神题字
张海秋,著名林学家、林业教育家、中国现代林业教育先驱和奠基人、云南高等林业教育创始人。出生于剑川县城西门张家冲。1913年,公派留学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林科。回国后,曾任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云南大学代校长农学院院长。著有《森林数学》《中国森林史略》等专著。
1937年1月,由词典馆出版的《民国名人图鉴》中列有张海秋的专门词条。《林业词典》和《简明中外名人词典》收有他的传记。《中国近代林业史》(初稿)把他列为林业界25位传奇名人之一,并称他为“森林理论家”。张海秋对中国文字、音韵的研究具有很高造诣。有《剑属语言在吾国语言学上之地位》《白语中保存着的殷商时代的词语》等白族语言研究著作,在白族语言研究中地位举足轻重。
求学东洋
张海秋幼年丧父,体弱多病,11岁始入私塾启蒙,后考入丽江府中学堂,接受新学。1911年继入大理省立第二模范中学,均以优良成绩毕业。1913年春,考取云南留日预备班。同年冬,以公费派往日本留学。初在日本东京高等预备学校学习日文,1915年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科学习,于1918年毕业。
创建林业教育
1918年张海秋回国后毕生从事林业教育事业,是中国现代林业教育的先驱者之一,是云南高等林业教育的创始人、开拓者。回国后先受聘于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任林科教员。1922年春北上,任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是中国设立林科最早的大学)教授,次年春再返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任教。1924年任江西农业专门学校林科主任。1929年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学组改建为森林系,张海秋受聘担任教授、系主任。
从1939年筹办云南大学森林系开始,历任系主任,农学院院长,为熊庆来校长所依重,并先后兼任总务长、训导长、教务长和代理校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云南大学校务执行委员会委员,于1962年退休。
张海秋曾经任教于云南大学
张海秋先后讲授过森林经理学、森林计算学、测树学、造林学、树木学、森林利用学、林产制造学、伦理学等课程。在《中国林业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称他与学者侯过把西方测树学和森林经理学知识引入我国,他们确定了一批中文专业名词,如测树、森林经理、林分、林相、地级(今地位级)、作业级、林木蓄积、郁闭度、立木度、森林立地、法正林、施业林、施业案、林价等,均被中国林学界所接受,大部分一直沿用下来。
白语研究
张海秋以坚实的古今汉语基础,深入地研究本民族白语词汇的渊源系属及其演变发展过程。
张海秋研究发现,“剑川方言语音完备,除十之七与普通话不殊外,多古音古语,而能保存历来失读之音,失传之义。”结论为:白文语言之古雅,为全国各种汉语方言中所不可多得者。在白语研究计划中,张海秋对剑川白文,拟作如下之研究:
1. 白文中之汉语之彻底研究;
2. 白文和日本语之比较研究;
3. 纯粹白文之研究;
4. 纯粹白文语法之研究;
5. 白文系已地方化之唐以前之古代汉语,对其中所含有之少数民族语成分之究;
6. 白文词之接尾量词之研究;
7. 白文是否汉语和少数民族语(类似缅甸语、泰族语)之混合研究;
8. 剑川明家音乐之研究;
9. 剑川明家民歌、故事以及风俗文物古迹等,包括金华山、石宝山唐代石刻之研究。
白语研究著作及论文
张海秋多年致力于研究白语,著作甚富。在语言学方面的著作有《剑川方言初步推断》(即《就剑川方言初步推断民家语的系属》),与刊于《新纂云南通志》的剑川白族学者赵式铭先生所撰《白文考》交相辉映。此外还有《剑属语音在吾国语言学上之地位》《答江绍源<谈云南剑属语音>并解释易林随之否》《应如何正确的认识白族语并解决其系属的途径》《白语中保存着的殷商时代语词》等。
张海秋生平
清光绪十七年(1891)生,出身贫寒,幼年丧父,自幼知艰识苦。
民国二年(1913),考取云南留日预备班。同年冬,以公费派往日本留学,在日本东京高等预备学校学习日文。
1915年,考取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科学习,1918年毕业。
1918年回国后,加人中华农学会和中华林学会,受聘于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任林科教员。
1922年春北上,任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是中国设立林科最早的大学)教授。
1923年春再返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任教。
1924年任江西农业专门学校林科主任。
1929年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学组改建为森林系,张海秋受聘担任教授、系主任,主持规划南京幕府山、乌龙山森林学系实习林场。
1929年兼任中华农学会常驻编辑员。
1930年4月,赴日本东京参加日本农学会年会特别扩大会,张海秋作为中华林学会代表之一,在林学会分组会上作了以“中国森林历史”为题的演讲。
1939年应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约请,张海秋返滇服务桑梓,先后担任森林系主任,农学院院长,并先后兼任总务长、训导长、教务长和代理校长等职。
1940年张海秋带领青年教师深入剑川金华山、满贤林,先后采集了大量腊叶标本、木材标本和林木种子,其中颇多云南特有树种。经中央大学森林系郑万钧教授认定,将椴树属的个新种以先生的姓氏命名为Tilia Changii Cheng。
1941年,当选为中华林学会监事。
1943年春,任林学院院长,创办农林学系、蚕桑专修科。几经奔波,先后建立呈贡农林场、云大经济农场(后改为实验农场)、昆明北门外作物实验场、弥勒木棉场、昆明场口林场和实习蚕桑场等实验基地。
1950年,任云南大学校务执行委员、教授,选为昆明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
1956年起,当选为中国林学会昆明分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理事长。
1962年,退休。
1972年10月18日病逝,享年81岁。
(图文来源:剑川民族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剑川民族博物馆线上展览第三期——走进张海秋陈列馆。根据排版需要图文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