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谁?
当我翻开《中国新闻史》的课本,试图在纷繁复杂的近代新闻史中理出一丝头绪时,我看到了你。当我专注于荧幕,尝试在惊心动魄的昔日往事里捕捉到一份鲜活时,我看见了你。
你是梁启超, 《走向共和》里的你仍是热血青年,思想在保皇和革命间动摇不定。那时, 《时务报》是你宣传维新变法的阵地,救亡图存始终是你坚持不懈的目标。身在异国,你以 “主持清议,开发民智”的理念创办了 《清议报》。难以想象报馆被焚对你的影响,而一个月后,你却立即创办了 《新民丛报》。书生意气在你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何时睹澄清,一洒民生艰”,高掣国人第一面办报高潮的旗帜,你已走在时代变革的前列。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是后世对你的评价。邵飘萍———《觉醒年代》里你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创立者。一身西装温文尔雅,将新闻学的大门向北大师生敞开。手中的笔是你的武器, 《京报》是你的战场,满腔的热情是你对理想的态度。 “全才”二字,你当之无愧。从记者“跨界”新闻学教育,超前于时代的新闻学思想让你流芳史册。反袁斗争坚守舆论阵地,传播新思想不遗余力。黎明中你在枪声里倒下,而你的身后,一代代新报人却更坚定了步伐。“新闻救国许终生”,这是你的承诺,也是我的理想。
这样的你,在那个年代还有许多。黄远生、于右任、陈少白、林白水……你与你的同行者,虽政治见地不同,却燃烧着一样的爱国热情。荧幕里你的镜头一闪而过,但史册却永远书写你,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办报刊,发评论,明思想。社会巨变之下,你肩上的责任重于泰山,时代的黑暗迫使你的追求之路荆棘遍布。报人蒙难,报馆被砸,报禁盛行。身为历史的旁观者,我不止一次地想过,你会害怕吗?我知道,你已不可能告诉我答案。我透过影视的幕布,描摹你的画像。 “中国近代报人”,这是今日之我对昨日之你最敬仰的称呼。虽已魂归远方,你却依然长存我心。
对于新闻学,或许我依然懵懂无知。在点点滴滴中前进,我试图把握住你的脉搏。如今言论自由被载入宪法,获得了不可撼动的地位。国家富强安定,你当年的梦想已经实现。
我何其有幸,生于盛世。而当我站在你曾仰视的山巅之上,却发现山外依然有高峰。新环境下媒体变局已然来临———我们面临的世界是如此的不同却又相似。
我看着你,想从你身上找到答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虽千万人吾往矣”。写这篇文章时,我无意中看见了这句话。也许这就是你冥冥之中给我的答案。我们皆处于时代变革之中,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百年前的你与现在的我,原是时空中毫无交集的人,我只能从影视作品中一窥你的身影。然而 “新闻人”三字却为我们连上了一条线。我望向那个时代,一步步靠近你。而你,一直在等我。
红日初生,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身为新闻人,我想,我有属于自己的武器和阵地。 “一片丹心报家国”,这或许就是百年来,我们苦苦追寻的最佳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