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春,天灰蒙蒙亮,南泥湾像往常一样被静谧笼罩,殊不知一场浩浩荡荡的运动即将拉开帷幕。树上酣睡的鸟最先察觉到了异样,猛地睁开双眼,定定地看向不远处的小路。不知是看到了什么,只是一眼便受惊似地扑棱起膀子,窜向空中,顷刻消失得无影无踪。顺着鸟儿的目光看去,人迹罕至的南泥湾,居然出现了一支队伍,黑压压一片,在蜿蜒的小路上缓慢移动着。
正值初春,陕北的晨风夹杂了些乍暖还寒的冰凉,一股一股肆无忌惮的风刮着行人脸上的残温。队伍的领头人年纪不大,灰蓝色的棉服被板板正正地套在身上,戴着棉帽,帽檐并没有刻意压低,檐下那锋利的眸此刻正凝视着睡眼惺忪的南泥湾。
领头人名叫王震,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旅长。受朱德之命,领三五九旅的士兵,去荒凉至极的南泥湾搞大生产运动。
何谓大生产运动?说白了就是种地垦荒,织布凿井,满足生活与经济上的需求。那为什么要进行大生产运动?这还得从抗日战争说起。
20世纪30年代末,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不仅受到了敌人的大扫荡,还被国民党封锁包围。原本就地广人稀的陕北地区,在封锁外来物资的情况下,根本支撑不了这么多党员、学生和军人的基本生活。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有这么一句话, “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服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们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其生活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中国共产党在当时并没有坐以待毙。面对日益困难的经济形势,毛主席当机立断在延安发动了大生产运动,并在杨家岭的办公楼下亲自开辟了一片荒地,种上蔬菜。主席都以身作则,大家岂能无动于衷?于是乎,王震带着三五九旅的士兵,来到了南泥湾。
对于精通打仗的王震来讲,种田织布却不是件轻松的事,更何况南泥湾当时可谓是一无所有。此处的 “一无所有”指的不仅是没有能种庄稼的土地,他们连基本农具———锄头,也得自己动手做。王震刚过去那几天,没睡过一个好觉,整晚整晚地思考如何打好这场没有硝烟的仗。七尺男儿开垦土地自然不在话下,没有工具可以造,没有住的地方可以造,没有粮食可以种,但穿针引线……王震看着一个个呼噜声震天响的战友,还未展平的眉头又皱了起来……怎么办才好呢?对了!可以学!
“学”这个念头一出,南泥湾就更热闹了。除了平日里最常见的种田活动外,战士们跟着过来帮忙的妇女同志学织布,编竹篮草帽,一学就是一下午。七尺男儿盯着手中的棉花犯了难,明明是阴天,豆大的汗珠却止不住地从面颊上滑落。倒也不是妇女同志讲得不好,难就难在粗人实在干不出这种精细活。好在天道酬勤,熟能生巧,干得久了战士们竟自己摸索出了门道,一个个织得又快又好,就连村里的老太婆都忍不住赞扬。
南泥湾没有住的地方,战士们就用树枝搭草棚暂时容身,粮食短缺,战士们就吃野果野菜勉强果腹。无论生活上有多少困难,战士们从不抱怨,只是埋头苦干。在开荒生产的同时,战士们自己挖窑洞,盖房子。没有基础设备战士们就用土办法制造车床。“边干边学,边学边干”成了他们的日常。为了日常生活的需要,他们找桦树皮或者柳条学习编竹篮。为了文化学习的需要,他们绞尽脑汁,就地取材,利用马兰草制成纸张。为了御寒保暖,战士们学会了纺织纱布。一件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战士们坚如磐石的意志面前不堪一击。一首首嘹亮的军歌从南泥湾飘出,一块块荒地在战士们勤劳的双手下被开垦出来,一颗颗种子落进了肥沃的土地。他们成功了!他们用磐石般的意志征服了这片荒地,同时也瓦解了敌人的封锁!
苍白的语言不足以体现他们的艰辛,还是要用实际数据说话。据统计,在大生产运动期间 (1941年春到 1944年底),共垦荒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多石,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一万石,凿土窑1048孔,建房屋602间。他们还开办了纺织造纸等工厂,完全实现自给自足。三年间开垦三十万亩地是多么庞大的概念,当时可没有现代化工具,甚至连基础的农具都没有,八路军用铮铮铁骨硬生生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改造成陕北的江南。
除农业上喜人的成绩外,日常训练也一点都没落下。练习刺杀,演练山地进攻……应接不暇。1942年毛泽东接见三五九旅七一七团指挥员时曾说:“你们到东边,东边就安全;你们到西边,西边就安全。你们是一支能打仗会生产的部队。敌人不来就生产,敌人来了就拿起枪战斗。”
一手拿镢头一手拿枪成了他们最光辉的形象。中国有此军人,何愁国运不济?果然,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国军人坚如磐石的意志下,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
如今的南泥湾,早已不见当年的荒凉,真正做到了到处都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如今的中国也不复当年的窘迫,真正的雄狮在神州大地英姿飒爽。南泥湾精神也在我们身边传唱。什么是南泥湾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就是南泥湾精神。这种精神是我军在困境中奋起,在四面楚歌中艰苦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也是催促我们新一代人不断向前的号角,是我们不能忘的根,是中国人的魂。
2019年春,我随母亲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了78年后的南泥湾,那里晴空叠翠,欣欣向荣。南泥湾早已 “穿戴”好一身的欣欣向荣,笑迎每一位慕名前来的旅者。
去时已然晚春,西风没了初春时的寒凉,许是夏日将近,风刮过面颊有种说不出的暖意。由于母亲有工作上的事,我们在南泥湾并没有待太久,母亲便将我送回到之前约好的酒店。
酒店的设施中规中矩,唯独这窗户宽大又敞亮,我一个人待在酒店,透过半开窗户可以看到人头攒动的街道,熙熙攘攘好不热闹。许是楼层的缘故,听不清音,看起来更像是无声电影。
远处忙忙碌碌的人影,盯得时间久了,有那么一瞬间,1941和2019貌似叠在了一起。环境变了,但中国人骨子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没有变。曾经的荒原已然翻天覆地,变成了塞上江南。
时代的齿轮还在转动,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祖国必定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