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形成了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华文明绵延至今, 从未中断, 传统文化一直在强大的坚守和包容中传承发展, 包容的前提是我们的文化有根, 有脉。互联网强化了当代青年作为地球村的网络原住民意识,同时,也弱化了我国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面向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隐蔽,意识形态渗透方式更加多样。在多元文化互动频繁的时代, 能够让青年人回归理智判断的, 一定是深深烙在青年心灵的民族基因,是皮毛落尽、 精神独存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内涵阐释
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 经济形式、 政治结构、 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 积累和流传下来的文化, 既包括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以民族的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 伦理道德、 审美趣味等形式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精神所在、 气魄所在, 是体现民族精神的价值内涵。
国内学者俞吾金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它是在阶级社会中适应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树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和支柱,构成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基础和载体,起着扩大政治认同、进行政治整合、 规范政治行为、增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促进政治稳定的作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是通过系统的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念与政治态度, 认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目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面临的问题
从外部环境来说, 多元文化及网络“快” 文化冲击青年意识形态堡垒, 新奇百变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充斥着青年学生的生活世界。
从高校角度来说, 传统的青年意识形态教育已显现出吃力,缺少互动, 需要为其注入文化活力, 提升动力。
从大学生需求特点来说, 校园文化话语权不够,且教育形式单一重复, 不能满足学生对丰富文化的渴求。
三、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双重逻辑
(一)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理论逻辑
创造性的转化,才能让历史走向未来, 让传统成为现实。围绕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三个困境,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和新的展现形式,创造出顺应时代发展的精神成果,从根本上避免文化虚无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矮化,给奉行文化虚无主义的敌对势力有力的还击。
第一, 环境困境。隐藏于各国政治、经济纷争之中的意识形态斗争, 始终朝着青年大学生渗透、 侵袭, 而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吸收、 容纳、 发展, 意识形态与文化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高校从文化视角回看历史、 深耕现在、 面向未来, 能够在变局中下好先手棋。
第二, 要素困境。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主体要素高校仍在形式单一灌输的惯性中, 作为客体要素的学生主观接受意识形态教育的意愿不明显, 作为融入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贴近青年学生生活世界。
第三, 机制困境。高校对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供给机制、 参与机制能够通过文化认同实现, 需要有效连接主体和对象之间的路径、方法以及形式。注重从教师角度 “说教” 与 “互动” 的结合, 注重从学生角度的 “主导” 和 “参与” 的结合, 注重从高校角度 “严管” 与“厚爱” 的结合。
(二)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实践逻辑
文化的本质即 “人化” , 使人得到完善的发展,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为大学生修身成才引路。
第一, 有利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大学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支撑, 有学生认为意识形态问题与自己无关, 在大学只是追求专业领域的成就。
第二, 有利于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中隐含着意识形态战略。通过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研究,对外, 可以避免世界多元文化带来的文化混乱, 对内, 可以避免近代以来我国文化传承出现的撕裂。
第三, 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经典的民族文化成果以适合的时机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 让中西方意识形态及价值取向的差异淋漓尽致地展现, 帮助大学生认清中西方意识形态的根本差异, 认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
四、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应遵循的原则
(一)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外来思想, 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 茁壮成长, 正是因为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融合。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至今, 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高校的教育活动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二) 对传统文化取精弃糟、 继承创新原则
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三跪九叩的形式主义、男尊女卑的腐朽思想等糟粕,需要摒弃。而传统文化形式中更多的是先辈生活哲学的精髓展示, 其中饱含对世界的探究和对生命的思考, 让人们离传统文化更近, 年轻人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与时俱进的创造增添了无限可能。
(三) 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青年在大学阶段的成长是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的, 大学生的成长意识步步觉醒, 成才愿望渐渐强烈, 正是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决定了高校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传统文化融入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活动。
(四) 贴近大学生生活世界原则大学生成长的生活世界里蕴含着大学生发展的需求, 也折射着青年学生的价值观、 人生观、 交友观、 消费观、 婚恋观等价值取向, 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必须遵循贴近大学生生活世界的原则,才能有效影响青年学生的心理、 思想和行为。
(五) 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方向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构成中,核心价值观是处于主导地位, 影响广泛, 发挥着引领作用。核心价值观在凝练聚焦的过程也是传承与创新有机融合的过程, 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要面向时代, 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五、 打造优秀传统文化的 “四个形象”
(一) 打造核心形象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滋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怀。优秀传统文化如同定海神针,是文化认同的核心内容,以传统文化的 “优秀” 对应意识形态教育的 “主流” 。
(二) 打造红色形象以红色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信仰, 坚定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红色文化蕴含红色基因, 是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力量。
(三) 打造话语形象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大学生思想品质建设, 输出中国特色话语形象的成果。高校要以青年学生所期待的形式、 路径输出大学生喜爱的话语阐释成果, 以刚性和柔性平衡后的表述效果打造话语形象。
(四) 打造价值形象及时校正非主流价值观,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华夏民族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核,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家国情怀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 以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优势占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阵地
(一) 守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发挥着举旗帜、指方向、 辨真伪的作用, 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阵地。高校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守土尽责, 让青年学生在这个意识形态教育阵地上能听懂、能领会、 能落实, 给予学生思想力量。
(二) 建基地实践出真知, 只有将意识形态教育回归现实生活实践, 中西方意识形态及价值取向差异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地域文化兼具独特的历史品位和丰厚的现代价值, 高校通过在所在城市及周边地区建立教育实践基地是在回到传统文化发展的源头去汲取养分。
(三) 树文化习近平指出: “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大学文化是融入了所在城市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革命文化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学文化是高校软实力的展示,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凝神聚气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