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报》

党史学习教育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 重要讲话精神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选登

“四史” 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逻辑可能与路径探析

作者: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基础教学部 孙秀伟    
2021-10-22     浏览(68)     (0)

高校中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中是引导新时代高校师生树立共同理想信念的必然选择,有助于实现高校思政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思政课教学中要把握四史内在逻辑关系,结合课堂和各种实践形式创新融入载体。

编者按

今年以来, 学校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决策部署和省委、 省委教育工委的工作要求, 按照学校 《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 和 《在全校党员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安排》 的总体部署, 扎实推进学校党史学习教育, 广泛开展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活动和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七一” 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全校党史学习教育, 我校召开党史学习教育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七一” 重要讲话精神理论研讨会。切实推动了全校师生党员认真学习、 深入思考, 党史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


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关键所在。开展党史、 新中国史、 改革开放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 (以下简称 “四史” )学习教育可以让我们在历史与现实双重时空线索中明过往兴衰、辩大是大非、 知当下未来, 定好自己的历史方位。走好新长征的每一步, 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树立共同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在高校中开展 “四史” 学习教育, 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 ) 中, 是引导新时代高校师生树立共同理想信念的必然选择, 有助于实现高校思政全员育人、全程育人、 全方位育人、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四史” 学习教育内在逻辑关系

      “四史” 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中, 必须先要深刻理解与把握 “四史” 学习教育内在逻辑关系,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探寻与高校思政课内在融合为一的逻辑可能与可行路径。

党史学习教育的首要地位。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 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学懂弄通这本“教科书” ,是我们开展“四史” 学习教育的第一步。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史, 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开展 “四史” 学习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 “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以中国共产党诞生为分水岭, 中国革命有了全新的面貌与历程, 新中国红色政权的建立从可能成为现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 人类对美好社会的实践与从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高度展望。 因此在 “四史” 学习教育中必须先要学习党史, 它是学习新中国史、 改革开放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支点与重点。

国史学习教育的现实需要。 近些年来, 无法否认的是历史虚无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愈演愈烈, 一些学者、 网络大V、新媒体公众号对中国近代以来人民英勇抗争夺取一个个胜利的伟大事迹视而不见, 反而通过编撰、 篡改、 戏说等形式解构历史, 以细枝末节、 碎片化否定全面, 以所谓客观公正的西方 “理性”价值观得出所谓的历史 “真相” 。对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 , 通过开展新中国史学习教育, 上追溯至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过往, 下至进入新时代的现在, 以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阻击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 因此学习新中国史是对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 大众思想传播正本清源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史的现实坐标。 从党史学习教育迈出的第一步, 国史教育的正本清源,改革开放 43 年的历史成为我们立足当下的现实坐标。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奋勇拼搏。进入新时代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成就更是数不胜数, 站在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学习改革开放史, 了解包括这当下每一天正在发生的改革开放史, 就成为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现实坐标。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高度展望。 从莫尔发表 《乌托邦》 算起,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之路已有五百余年之久。现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 可以超越党史、 国史从世界历史维度, 对社会主义、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更为明晰的判断。 社会主义发展史解答了人类从社会主义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这一历史必然性, 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 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必然性的遵循, 是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与现实高度, 对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最高理想的高度展望。

“四史” 学习教育的提出与开展, 非是简单的专题史的罗列与各行其是, 而是基于内在的环环相扣的逻辑关系, 呈现出 “四史” 学习教育的整体性、 关联性。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出发, 我们要凸显出党史在 “四史” 中的首要地位, 以其为贯穿新中国史、 改革开放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的中心线索,同时以史鉴今、 以史明今, 以历史思维学习置身于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新中国史, 明辨历史是非, 满足意识形态领域的现实需要, 我们还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 从现实定位出发,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予以未来展望。

“四史” 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逻辑可能

      高校思政课是高校师生进行意识形态建设, 树立共同理想信念的主阵地与主渠道,共有四门主干课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以下简称“思修” ) 、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以下简称“概论”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以下简称 “原理” ) , “在高校中加强 “四史”学习教育,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中, 是引导新时代高校师生树立共同理想信念的必然选择, 有助于实现高校思政全员育人、 全程育人、 全方位育人、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四史” 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在历史视野上的逻辑一致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5000 多年中华文明史, 要有 500 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 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 170 多年斗争史, 要有中国共产党近 100 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 70 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实践史, 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通过生动、 深入、 具体的纵横比较, 把一些道理讲明白、 讲清楚。 ” 这一段话体现的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历史视野的要求,是对高校思政主干四门课程内容各自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 这与 “四史” 学习教育对应的历史节点完全重合, 因此站在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发展的视野中,对我们的过去、 现在、 未来做出历史性的回顾与展望成为 “四史” 与高校思政课共同的历史立场与内在追求。

“四史” 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在追求真理与理想信念上的逻辑一致性。无论是 “四史” 学习教育, 还是高校思政课程,学懂弄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 这是四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共同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而这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等相关理论进行真理性的不懈学习与追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明辨历史与现实、 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对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做出符合历史的客观评价。 在共同的历史视野与对知识真理性的追求基础上, 更为重要的是, “四史” 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在理想信念上存在着逻辑的一致性,尽管从受众主体上看, “四史” 学习教育的主体更为广泛, 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每一个人, 高校思政课集中为高校全体师生, 但两者都是使命在肩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 建设者、 实践者, 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牢记心中, “把党和国家确定的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自觉把人生理想、 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 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努力奋斗。

“四史” 学习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可行路径

“四史” 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并非是一 “史” 对一 “课” 的简单的模式化过程, 我们要从全面、 辩证、 联系、 客观的角度对 “四史” 内在的逻辑关系与高校思政课课程本身的教学目标、 课程特点进行深入把握后, 基于二者间逻辑一致性的可能, 在实际工作中, 进行 “四史” 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具体操作落实, 可以试从以下两点做起:

合理设计切入点, 将 “四史” 与各门课程进行有机融合。 “四史” 与高校思政课都具有历史时期长、时间跨度大、 蕴含内容多的特点,并且从“原理” 、 “思修” 、 “概论” 、 “纲要” 高校四门思政课程的各自特点出发, 明显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与教学目的。 因此在将 “四史” 融入思政课程中时, 为了避免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学习, 通过合理设计切入点, 将 “四史” 与各门课程进行有机融合。

在 “原理” 课程中,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辩证法、 唯物史观等基本原理的学习, 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联系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发展明悟其中的历史必然性, 从马克思主义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出发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与发展, 从理论的科学性、 革命性、 实践性、 人民性、 发展性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在 “纲要” 课程中,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行学习, 借助保留下的历史遗址、 文物、 影像资料,回溯历史事件的发生、 历史人物的时代抉择, 认清历史与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 选择中国共产党、 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 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客观性。

在 “思修” 课程中, 通过教师依托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党史引导学生在学习领悟中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 对 “思修”课程突出的重点内容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与法治精神, 则必须联系 “四史” , 特别是党史、 改革开放史才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真正地学懂弄通。

在 “概论” 课程中, 由于课程内容本身就是以学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发展及其形成的理论体系,自然就包含着教师要对党史、国史、 改革开放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着重讲授, 引导学生从历史性与时代性角度, 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紧扣党史学习这条主线, 创新融入载体多样态发展。在 “四史” 与 “原理” 、“纲要” 、 “思修” 、 “概论”四门主干思政课程间各有切入点的融入过程中, 不难发现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融入过程。 一方面是因为党史学习教育在 “四史” 中居于首要地位, 贯穿作用于 “四史” 学习教育全过程, 另一方面从高校思政课的设置目的上来看, 中国共产党党史也是思政课程围绕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讲好讲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是我们面对当前各种形势与挑战的底气、 胆气与豪气。

在 “四史” 融入高校思政课具体实操过程中, 我们除了利用思政课堂作为融入的主渠道、 主要载体之外, 还要积极开拓融入载体的多样化发展。 创建良好的高校思政工作环境, 引导校各级团委、 大学生社团、 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时, 带动 “四史” 学习教育, 高校思政课参与其中, 在实践中实现融入载体的多样化。 创建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多样化与常态化, 利用好当地的红色资源,讲好当地的红色故事, 利用好互联网教学资源, 用更为亲和的方式、 更有感染力的讲解, 带动高校师生从政治认同、 思想认同、 理论认同、 情感认同这四方面实现 “四史” 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

总之, “四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在历史视野、追求真理等方面存在着逻辑一致性,二者的有机融合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新的发展方向,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导从高校师生到全社会树立共同理想信念的新途径,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不断探索 “四史” 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融合创新的新思路与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