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鲁东大学 - 《鲁东大学校报》

无烟之台

作者:丛敏    
2021-11-08     浏览(117)     (0)

她是坐落在胶东半岛上的一座城市,祖辈口中的她,如珍珠般闪耀于渤海湾上。但如果仅仅从名字来讲,她最初留给我的却只有陌生。

不同于那些以江河湖泽为名的地名顺耳,也不如以古州称呼的听来熟悉。狼烟之台,或许是她名字为数不多的解释。要是深究起来最初的狼烟墩台在何处,大概便是如今的烟台山灯塔那边吧。

我是何时初次上到那山上的,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我上到了山上,我便再也没有离开过她。

我欣赏过四季变迁,阴晴变化中,这座小山几乎所有的面孔。这座赋予了这座城市名字的山,却并不宏伟,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寒酸。她倾入海中,将一份清脆如玉的色彩,送进了那碧蓝的海洋,满山的翠树中,白墙青瓦的古楼,石砌圆顶的欧洲领馆,两不相容的事物,糅合相容。我也因而叹服于这座小山所散出的奇特的不寻常的包容性。过于浓郁的单纯的风格或许会让人惊叹于她一时的震撼,一座唐风汉韵的古都亦或是楼宇林立的新城。长久而言,留给我的都带有多少的疏离感,模糊而不真切。而融合的,却着实在时间中显示出近乎无限的生命力,自我完善,而不仅仅局限于已去的昨日,以及将去的今日。

明代的狼烟台,开埠通商后英国人修的石制灯塔,八六年重修的铁塔。山定是不会随着时间消逝的,但上面的“台”倒是几度易主,不断的在过往的时间里起伏。台是时代的记忆,烟台无烟,便是如今时代的写照。

“什么东西最能够代表历史的积淀,是史书古籍,还是亲身经历的长者。”我问,“或许都不是,那经历过时空的风雨的建筑,最有资格代表那些旧事的,可能是那些经历过却依旧沉默的建筑。”

细细想来,挺有道理。剔除掉一切主观的因素,她就在那里,经受着时光的漂洗与打磨,不带有任何情感。过往风尘,由君自行去揣度。她在这里,就是为了记载下曾经的故事。

烟台山的东边,能望见的是清代炮台,我介绍她时,常把她说是去过烟台山之后,最值得来一走的地方。虽说要是作为个发展旅游业的景点,这炮台不甚合适,以至于到了后来,连门票也一并取消了。却并不妨碍她传承下许多故事。

我来的次数并不多,三两次而已,巧的是却都是在雨天。

炮台的规模并不大,自然不能相比于天津大沽口,广东虎门的那些炮台。正门后的院落,不过五十步。撑着伞走过脚下的石板,摩挲着掺杂着红砂的墙砖,触感粗糙却又有着一份时光的平淡。走过曾经的营房,多数的陈列品也大多蒙上了一层灰色。平日的游人便可以说是稀稀朗朗,如今的阴雨中,也就只有我一人陪伴在这炮台身边,这桌椅窗棂上的灰尘,倒是与外面清冷阴沉的雨般配。在这时,倒是让人观察到了这世界褪去颜色后灰白二色所构成的本质的光影明暗。

炮台上的四门德国产的火炮早已几经复原,徒留下空洞的躯壳。但是这一块一块的砖石却不怎么会轻易消亡,时间的本质,悄悄的潜藏在这里。没有行人,一切重归于灰与白,变得本质而纯粹,以至于耳边只有雨滴落的声音……但难得的,我在这个曾寄托了清廷强国梦想的要塞里,在这一面的沥沥雾雨中,似乎寻到了一份超越时空的辽阔。

傍晚的雨雾蒙蒙,站在炮台上,烟台港辉煌灯火一片,回望身后,却是昏暗的古旧院落。小小的一片海湾的空间,隔开的或许是时代。烟雨扩散了光影,做了一个联系古今的最好介质。以至于让人感到一丝并不真切的虚幻。

许多人都谈乡愁,在那些或许迥异的叙述背后,情感却似乎一致。究其本质,大概并不是怀念故乡,怀念的是自己一去不复返的过去,那是对自己的昨天的不愿放手。

我的故乡给了我什么?

当然,那是一份乡愁

但是,那只是一份乡愁吗?

或许并不。但我又不敢说:“仿佛这‘烟台’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六百多年。”

尽管如此,她却真切的给予了我唯一的魂灵,载着我最初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