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报》

听从内心声音,做最好的自己

—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学习有感

作者:■ 宋航    
2021-11-11     浏览(146)     (0)


从其他专业跨考到法学专业的研究生,本科四年学习并没有接触过有关职业伦理的知识。为什么法学的学习需要强调职业伦理的重要性呢?理论性强而又高度抽象的专业知识有必要让以实践为导向的专业硕士学习吗?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了为期半年的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学习。

出乎意料,短短一学期的学习不仅心中的疑惑得到解决,更在随后的暑假实践里亲身体验了职业伦理的作用。

什么叫职业?这是老师上课询问的第一个问题。“profession”有一个“pro”,是“宣示”的意思。也就是说所谓职业是人道主义的一种行业。职业包含法律人、教师、医生、宗教人士。这几个行业有一些相通特点,它们都有公共性,主要目标都有公共性。而商业性处于第二位。也就是说法律人作为职业中的一类,以促进公正和公共福祉为使命。丧失公共服务使命的法律人比一般公众带来的社会危害更大,正如孙晓楼先生所说的:“学法律的人若没有人格或道德,那么他的法学愈精,愈会玩弄法律,作奸犯科。”所以理应对法律人提出高于其他行业的规范。

接下来的课程仿佛变成了法律职业伦理的盛宴。各种教学环节层出不穷,环环紧扣,让我们“痛并快乐”。老师通过分组把部分知识点讲解的任务交给我们每一位同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似简单的课程讲解,需要我们课下搜集大量文献予以阅读,并且思考将大段的论述精炼为简短有力的句子。经过这一个过程的训练,我们对法律职业伦理的理论知识已经基本掌握。课堂展示已不单单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学习成果汇报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打破了以往老师单方面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固有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充分汲取法律职业伦理课需要掌握的知识。

如果认为自我学习模式下获取的知识缺乏深度,那么“焦点辩论”环节让同学对知识的掌握更进一步。通过经典伦理案例的辩论,学生被带入到伦理困境漩涡的情境中,深度思考如何解决对立的两难局面。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公开课“公正”课程,主讲老师也是通过讲解对立矛盾的解决来讲授知识。确实,通过对经典问题的辩论,一方面可以调动同学们对伦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另一方面,通过辩论可以让我们初步对理论化的知识进行实践。

对理论知识学习并思考之后,就进入到理论与实践相互交织的环节。“实务讲堂”是我认为最为出色的环节。老师邀请校外的实务专家进入课堂讲解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伦理困惑。在这个环节,同学们迸发出无比强烈的热情,纷纷将心中的思考与专家交流。毕竟专家所讲述的案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且极有可能就是我们未来执业生涯所要遇到的伦理困境。

其中,一位来自青岛市某局的执业人员的话对我触动很大,他说:“一方面是某行业因为疫情而产生生存压力,另一方面是来自法律的要求。面对两难选择的局面,只能尽自己的所能调和两者之间矛盾。”这引发了我的思考:法律人可以给社会带来什么,如果仅仅是冷冰冰地运用法条,那与一台机器又有什么区别呢?“如何做一个有温度的法律人”,成为我这门课自始至终要思考的问题。

作为最后环节的“情景剧”,则是对整个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升华和深化。简单来说,情景剧就是让上课同学针对某一现实伦理问题进行演绎,体会当事人内心的诉求、法官的公正、检察官的刚正。不同法律职业在面对伦理困境时,作出的不同选择会导致问题产生不同走向。这让我们还没有正式踏入法律执业领域之前,就已经开始通过职业伦理来约束自己。

授课过程的一系列环节“豁免”了同学们对书本枯燥知识的纠结。多元化的评价让成绩成为教师激励的手段,而不是学生唯一追求的目标。

通过一学期法律职业伦理课的学习,我认为无论是上课形式,还是授课内容,都十分契合硕士阶段的专业需要。首先,我们经过本科四年的学习,道德观与价值观已基本固定。如果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改变固有的认知模式。这种多元、联动的教学模式极大改变了以往的认知能力。其次,同学们入学之前很少有法学专业背景,较为缺乏对法律的敬畏。法律职业伦理课的学习可以树立法律在同学们心中的威严,促进良好法律素养的培养。最后,课堂教学以实践为导向,立足课程目的,尽可能地解决同学们以后在法律执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课程结束后,我前往青岛某律师事务所实习。在律所年中总结会上,律所主任通报了各分所相关律师违规执业的内部处罚。随着“代理不尽责”“违规收费”“不履行勤勉义务”等一个个熟悉的词语在广播中播放,恍惚间我觉得自己好像仍然在法律职业伦理课堂上。没想到职业伦理问题就发生在身边,也没想到职业伦理对于一个法律人的职业生涯竟然如此重要。那一刻,我对于课堂上所学的伦理知识突然愈加敬畏起来。

一学期的法律职业伦理课的学习稍纵即逝。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们掌握了理论知识,并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驱动我们规范执业的精神动力。回想这一课程,它并不单纯追求知识的传授,而是希望来自同学们内心的认同。

我希望每一名学完该课程的学生在加入法律人共同体时,不是因为畏惧法律法规的惩戒而遵守职业规范,而是来自于植根于内心的信仰与认同;也希望未来的自己在面对伦理问题抉择时能听从内心的声音,做最好的自己,真正不辜负老师现在热枕的付出。

(作者为法学院法律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