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报》

如师如父,润物无声

—记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李扬教授

作者:■ 徐君岭    
2021-11-11     浏览(185)     (0)

“只要师父在的地方,周围必定围上一小圈徒弟”“师父一直像父亲一般教导我、关心我、包容我、鼓励我,在我人生最迷茫、最低谷的时候给我方向和动力”……

这位学生口中的“师父”便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民俗学方向的李扬教授。他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教学科研一线,自 2004 年设立在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下的历代民间文学与民俗文化方向和后来设立的中国学硕士点招生以来,李扬已培养研究生 60 余名(其中包括 6名外国研究生),先后为研究生开设中国民间文学史、中国民俗文化(英文授课)等 10 余门课程。秉持教书育人理念,他风趣幽默的讲授方式、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以及独有的个人魅力,总是让他的课堂拥有超高人气,课堂上经常会有不同专业学生前来“蹭课”。

 

根在民间

中国古代民间文学浩瀚而深邃。李扬对民俗文化、民间文学怀有深挚情感,始终坚守这一领域,数十年来耕耘不辍。他把著名民俗学家、恩师乌丙安先生的赠言“根在民间”当做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扎根民间沃土、守护民间文化果实,目前已出版各类著述近 20 部(部分合著),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今年 10 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发布的 2021 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他多次获奖、曾入选国家“十二五”出版计划“中华民族文化经典学术著作数据库”的专著《中国民间故事形态研究》入选推荐选题目录。对此,李扬感慨道:“这个外译项目大概有十年历史了,但似乎民间文学方面的著作入选的较为少见,这次拙著能够入选当然深感荣幸,但更高兴的是,这也许反映了学界对我们学科领域的关注和重视,希望将来有更多的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的优秀成果能够入选,能够走向世界,让国际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民俗文化。”话语里透着坚定和自信,他也在研究中践行着一个中国民间文化守护者的责任与使命。

《中国民间故事形态研究》深入探讨了国际经典故事学理论,首次借鉴运用结构主义大师普罗普的故事形态研究理论体系,系统地探讨了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的内在叙事形态及其区域变异,为国内外研究者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关照民间故事、进行跨文化研究提供了可贵的学术范例。

这是学校民间文学研究迈向国际的重要一步,而在李扬看来,这还只是一小步,他更大的目标是将更多中国民间文学作品和研究介绍到世界上去,努力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真正的守护者和传承人。

 

授徒有方

民间文学研究者需要做的不仅仅是繁杂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同样也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借鉴和运用国外的许多民间文学研究方法和理论,再结合本土的民间文学特点充分挖掘中国的民间文学瑰宝。

将民间文学研究目标投向国际是李扬一直以来的追求。早在读硕士期间,他就已经开始尝试翻译国际著名民俗学家布鲁范德的著述。在香港大学读博期间,他借助学校的良好师资和丰富的图书资料,不断开拓研究视野,学校的英语授课方式也使得他的英文功底更加扎实。

多年来,他翻译介绍了不少国外学术著作和论文,广受学界重视,而近来主持翻译的《都市传说文库》系列著作,更是在社会上引发广泛反响,登上不少知名图书网站畅销榜,同时被国内多所高校民俗学、新闻学等专业方向列为研究生阅读讨论书目。

李扬等人的译介不仅让中国读者对学术理念中的“都市传说”这一现代口头传统形式有了大致了解,也为中国民俗学界带来了新的概念与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其中,《都市传说百科全书》是李扬和他的研究生团队合力完成的。这种将翻译实践融合到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模式是李扬力主的。他结合自己研究生求学阶段的相关经验,以及多年培养硕士研究生过程中的观察、实验和思考总结,探索了一种专业英语学习的实践应用模式,其核 心 即“Learning by doing”(“在 实 践中学习”),采取多种途径,将专业课、科研与专业英语学习有机结合,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模式。在这种模式培养下,学生们不仅提高了专业外语水平,同时在此过程中了解到国际最新学术前沿动态,加深了对相关专业理论的理解掌握,开阔了学术视野。

李扬的研究生中有多名参与了我国社科重大项目“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子课题,担任国外博物馆相关英文资料的翻译整理和数据库辨析、采集和录入等工作。2017 级研究生陆慧玲结合自己的选题方向,与澳大利亚著名汉学家 David Holm、美国民俗学教授 Fay Beauchamp 等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在核心期刊发表了多篇学术译文,其翻译工作也获得了国外原作者的赞赏,硕士毕业论文荣获学校和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

 

如师如父

作为“师父”的李扬在“徒弟们”身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注重言传身教,鼓励、支持学生追求卓越、奋发上进。他心系学生的成长,无论是学业上还是生活上,只要学生有困难,他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他曾多次为遭遇困厄的学生发起募捐并率先捐款,筹得善款 2 万余元;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期间,他四处设法高价购买口罩和防疫用品,快递给急需的学生,并专程开车送给封闭在校园的加纳研究生。

“书香,茶香,咖啡香;笑声,歌声,读书声。”李扬的办公室是师生的图书馆和讨论室,书桌上总是放着他为学生们准备的各式的茶点,课堂上他妙语连珠,引经据典,有时还即兴唱起各种地方小调,引得同学们阵阵惊叹。“师父有神奇的本领,总能让课堂充满激情和欢乐。”课余时间,学生们经常来找他聊天,谈心交流、解惑答疑已经是师生互动必不可少的部分。“有时候,一天能来上好几拨唠嗑的,我只好让他们排队一个一个来。”李扬笑着说。

在生活上李扬是学生的“慈父”,在教学和研究中,李扬又是他们的“良师”。他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专业之外旁涉哲学、电影、音乐等多门学科,对古今中外的各类民间故事与传说例证更是信手拈来,让同学们在讨论互动中思考,潜移默化中探索民间文学的真谛。

“民俗学是一门靠双脚走出来的学问,要将书本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李扬经常叮嘱研究生的话。尽管他的腰上和腿上都受过伤,他还是会尽量带学生进行实地调查。2018 年,他所指导的巴基斯坦研究生路天木等赴崂山调查民俗文化,被《人民日报》等多家权威媒体报道。他和张建军等徒弟一起,在海大校报的大力支持下,设立《田野采风》专栏,刊载校内外研究生的田野调查心得,为年轻学子提供了学习交流的阵地,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李扬还积极挖掘和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潜力,他带学生参与国内外各类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仅 2016 年至 2020 年间,就有 21 名研究生论文入选中国民俗学会年会宣读论文,“海大团队”受到与会学者的关注和好评。

“我愿做他们的梯子。”这是李扬在采访中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学生写的每一篇论文他都会精心修改,推荐刊发。令李扬无比欣慰的是,他门下的徒弟品学兼优,多人获得从国家到学校不同等级的荣誉称号,多人考入中外名校读博深造,有的徒弟现在也已经成为硕士生导师。大家都奋发上进,事业有成。

“我记得幼时曾读《伊索寓言》,其中有一则《北风与太阳》的寓言说:能让旅人卸下厚重外套的,只有太阳。……我想,我的师父就是我人生中的太阳,温暖而明亮,他是我一生都敬重的榜样。” 李扬的一名学生在毕业论文文末的“致谢”里如是写道。

 

2016年5月30日,李扬教授在法国巴黎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非遗保护相关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