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理性与感性并行 浪漫和肃穆交织
——文学院新生推举16部古典名著小记
作者:王增雨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日,文学院院长杜泽逊教授在2021级发起“同学们心目中最有名的16部中国古代典籍”投票征集活动,并将据此开设本科公选课“中国古代典籍文化”,讲述这16部书的故事。
根据投票结果,票数居于前16位的书目如下(大略按年代等因素排列):
《周易》《尚书》《诗经》《论语》《山海经》《老子》《庄子》《楚辞》《史记》《世说新语》《唐诗三百首》《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此次征集,是在杜泽逊教授提出的23部参考书目基础上,同学们又各抒己见增补了50部,共计73部候选书目中评选出的,涵盖诗词戏曲、小说散文、历史地理、儒道经典、科技医疗等多个门类。
杜泽逊指出:“这个活动,对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古典,都会留下深刻记忆。这个结果,可能不完全合乎个人的主张,这正是公开投票的意义所在。古典名著的标准有很大的公认度,也不可避免存在个性,这个个性也非常宝贵。
‘名著’的含义,绝不仅仅是知道的人多,它有深刻的价值尺度。从投票已经可以明确感受到这一点。我和姚文昌副研究员将申报全校本科公选课‘中国古代典籍文化’,分16周,每周一次课2学时,讲16部书的故事。”
王增雨同学就此次征集开展进一步调研,大家就典籍的时代、样式及其折射出的价值取向和传承现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习羽铜、张楷文同学发现16部典籍中先秦和明清时期的作品所占比例最高。究其缘由,先秦典籍尽管佶屈聱牙、遥远可敬,但因其对中国文学的开源奠基作用以及义务教育阶段的着重介绍,同学们对先秦典籍的接受程度依然较高;而明清文学在当代能够继续流行,不仅由于成熟的印刷业提供了保存文稿的条件,更与其契合了近代中国人价值诉求的人文精神相关。教育的结果与追求人性的民族理想共同在其中发挥作用。赵鹤翔同学认为,先秦典籍尽管驰誉古今中外,却因其艰涩深奥而少有人读,经典是否只能置之高阁而难以走进“寻常百姓家”的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郭子嘉和李书玉同学分析了73部典籍的投票排名情况。《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扫盲书籍能够入选,甚至得票数高于《礼记》,反映了文学院新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还不够充分;研究典籍中音韵训诂的基础性书目《说文解字》得票数低于《三字经》,反映出文学院新生对于先秦典籍阅读的质量或许不高。二位同学还谈到不能忽视时代变化对文学价值评判标准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学观认为正统文学是“士大夫文学”,讲究“文以载道”。《四库全书提要》列“经史子集”,“经史”居前,地位最高;“史”在某种程度上是“经”在现实中的演绎和延伸,“经史”本质上是相互联系的——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品第文学的标准是思想性、教化性与文学性,且教化性是先于文学性的。然而,如今的中文教育深受西方文学体裁分类观的影响,往往对小说给予更高的肯定。这种价值取向被带入这次评选中,难以避免割裂强加之嫌。因此,尽管位于“集部”的《金瓶梅》不及《说文解字》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但却能得到2021级学生投出的比《说文解字》更高的票数(并不否认《金瓶梅》的文学价值)。单纯从投票结果来看,这16部典籍不算出人意料:“四大名著”全部入选,“五经”入选三部,相当符合这些书的历史地位和传播范围;但同时也必须考虑其中的应试背景和功利因素,例如《山海经》《周易》的入选很难排除目前2021级学生正在学习先秦文学这一客观因素。两位同学经过更加深入的思考,认为这次投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文化复兴虚热的问题,深入了解典籍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门径,文学院学生理应躬先表率。
廖尔伊多同学认为,若论西方古代典籍的评定,莎士比亚必然不会缺席,而此次结果中却没有一部戏剧。中国古代戏剧在新世纪文学领域的地位,古代乃至现代戏剧的审美接受,以至戏剧传承等等这些深刻复杂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关注并研究。围绕着戏剧这一主题,2021级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涉及戏剧形式、东西方古典戏剧文学的创新与保护等多个方面。尽管大家对此莫衷一是,但这场辩论无疑在2021级学生间点燃了戏剧研究的火种。
有学生表示,自己从这次票选典籍活动中收获颇丰,不仅拓宽了自己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获得了研究问题的不同视角、不同方法。
16部典籍,理性与感性并行、浪漫和肃穆交织,体现了21级文学院学生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多元态度——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回望过去,观照现实,设想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