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秋寒翰墨暖

作者:胡伟    
2021-11-03     浏览(129)     (0)




  与往年相比,最近几天多了些许秋“寒”。温度的骤降,使得人间多了冬天的模样:人们开始穿起羽绒服和一些小袄来御寒;人们也喜欢去喝羊肉汤或牛肉汤来驱除心中的秋“寒”。再看看周围的树:落叶纷飞,萧瑟弥漫;动物们也都悄无声息地躲进自己的窝里。但外面虽有阵阵秋“寒”,屋里确有无限翰墨“暖”。
  首先,让我感到翰墨的历史厚重之“暖”。翻开历史,追根溯源清晰发现行书经典法帖《怀仁集王圣教序》。它的诞生有一段厚重的历史,它是唐朝弘福寺沙门和尚怀仁,组织人员从唐内府所藏2000余幅王羲之真迹以及民间王字遗墨中经过近25年时间所集成。在长达20余年的岁月中,这些人需要经历多少个春秋,需要查阅多少资料才能集成如此流畅飘逸,如同行云流水般的行书。想到它的历史厚重,顿感身上增加无限有力量的“暖意”。这种“暖”是历史的厚重,更是一种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沉浸其中,忘记了窗外的丝丝秋“寒”。
  接着,最精彩处就是它的艺术美之“暖”。经过几天反复通读,逐渐感悟到此贴整体呈现一气挥洒之风格。仔细研磨,发现此帖将王羲之的楷书、行书、草书杂糅其间,进行搭配、组合和集成,达到动静结合之效果;结字新颖生动,平中见奇、开合有度、欹正相依;点画骨力劲健,起落转侧,如断金切玉、干净明丽;结体则似欹反正、若断还连;疏处不觉空阔,密处间不容发。看上去如同天女散花,摇曳多姿;又如靓女飞舞,飞动飘逸,让人如痴如醉、回味无穷。与此翰墨的艺术美带来的“暖意”相比,外面的秋“寒”微不足道。
  最后,它带来的最珍贵的“暖意”莫过于文化之“暖”。从字里行间,我可以领略到魏晋风度所呈现的那种潇洒飘逸、大气旷达之文化风格,亦可感悟到魏晋贤士关爱自然、亲近自然、歌咏自然、怀抱自然之文化气息,翰墨此时与自然为伴,犹如笔尖上的舞蹈,在转折提按之间展现书法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书法是我们的国粹之一,它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添砖加瓦,使得我们在文化自信之路上走得更加挺拔、更加雄健。翰墨带来的诸多文化之“暖”也使自己更加坚强、更加自信、更加奋进。
  到了饭点,走出屋,一阵秋风袭来,还带着淋淋漓漓的秋雨。地上一片近日落下的黄叶,完全没有了往昔葱葱郁郁的景象,给秋“寒”更增添了一股凉意。但我却不感觉那么冷,是翰墨之“暖”把秋“寒”压了下去。
  (作者系历史文化学院2017级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