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公共卫生教育扩增防治结合内涵的思考

作者:李绍忱    
2021-11-03     浏览(101)     (0)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即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公共卫生工作方针,这在防治重大疾病特别是常见传染病,以及保障人群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人口预期寿命的逐渐增长和婴儿死亡率的显著下降都有力证明了这一方针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其对于国民经济恢复和增长的保障性作用也不容忽视。
  考虑到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以及不同类别疾病的不同流行特征,我国采取了防治并行的工作方针,不仅根据实际情况优化了人力资源的配置,更是为我国今日防治并进的疾病工作体系奠定了基础。近年来,人们对现代医疗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当前人类正面对着新冠肺炎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大流行这场罕见的历史灾难。此前,我国在2030年“健康中国”规划目标的实施方案中对“防”与“治”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思考和解读。其中,发展适应现实的公共卫生教育,明确防治结合的内涵及其运行的模式,都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随着经济发展环境改变、国民素质提高,公共卫生教育拓宽学科领域以服务于社会实际
  我国公共卫生高等教育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初,但其后的30年内基本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基本框架和教学计划做出调整;直至70年代末改革开放,公共卫生教育才出现了学科融合的新趋势。我校原卫生系在拓展慢性病流行病学研究领域发挥着排头兵作用,创立的一些研究方法和设计原则已开始被引进临床,提高了临床医疗质量和科研水平,开辟了临床医疗和研究的新局面。以齐鲁医院为例,由公共卫生专业背景的医教人员组成临床研究方法学科室,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再进行普及和推广,在临床疗效和诊断试验的真实性评价以及医药资源的效益产出最大化方面有着积极影响。这是防与治两个学科内涵相互交融的绝佳例证。
  二、新冠肺炎疫情的抗疫实践表明了防治结合的必要性
  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家治理能力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出了极大挑战。中国始终坚持对人民生命健康和生命权益彻底负责的态度,广大医护人员逆向而行,争分夺秒治病救人,不仅迅速遏制了疫情蔓延的趋势,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也保持着高度警惕,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中,人们深刻认识到防治结合的重要性。因此,有医务人员代表提出成立防治结合的实体机构——公共卫生临床/医学中心,并获得了建设批准。包括山东省在内的全国多个省市都相继筹建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是由传染病医院联合所在地的胸科医院组成。其运行流程是:当病人因发热和身体不适前去就诊,如果初步诊断为某种传染病并得到实验室证实,须立即由具备防治两手能力的人员前去病人所在地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追溯传染源,查明接触者,划定疫区,分清风险等级,进行消毒处理;密切接触者当即收入该中心隔离,进行医学观察。这一系列行动免去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可以在发现疾病后最大限度地防止进一步传播。
  必须指出,以传染病为主的防治结合体能够有序运转,其前提有三:一是普及疾病常识,群众一旦出现某种感染症的早期症状,能够准确无误地到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去就诊;二是要有精通防治两手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建成具备预防专业技能又有认证疾病和治疗能力的培训机构并投入使用。
  三、坚持慢性病防治结合政策是我国实现“健康中国”规划目标和“人民生命至上”承诺的有效途径  实现慢性病防治结合的关键是寻求结合点和它的运行方式。大多数慢性病不仅需要终生治疗,还多伴随并发症,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也加重了国家和地方的医疗财政负担。近年来,慢性病的患病率逐渐上升,呈现出年轻化的势头。面对严峻的现实情况,我们应立足预防、系统管理、规范治疗,对慢性病患者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指导与干预,降低“寿命损失年数”。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卫健部门始终强调加强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实现医疗分流,并提出了相应的配套措施,以此为契机形成覆盖社区居民的医疗卫生网络。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如同家庭医生,对患者知根知底,扮演着慢性病防治结合的最佳角色。据悉,上海市率先做出了示范,初步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基层医生负责制,即“1+1+1”模式。总体来看,社区基层医院在慢性病管理方面还有改进和提高的空间,上级主管单位应当制定相关的工作指南,大力支持并进行必要的监督。
  四、公共卫生教育扩增防治结合为国家培养和储备精通防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依据和构想
  由公共卫生教育承担起培养防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任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公共卫生专业要求掌握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的理论和技能,医学基础、临床教学和专业教学三大学习模块中,临床教学包括医院临床实习约占1.5/5,正是出于“不知病之所在焉知防患于未然”的考虑。2.临床课堂教学和临床实习应当从实际出发,秉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有所侧重,却不能肤浅。3.对临床课堂教学和实习应从严要求,授课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公共卫生专业临床课程的重要意义,认真制定并执行考察方案,并将其纳入学籍存档。4.实习大纲的制定应由有教学资质的医院承担。如果临床教学资源供不应求,也要努力创造条件寻求出路满足实习既定的要求。5.打铁还要自身硬。专业教师应熟悉和掌握临床新进展,在讲解疾病预防和干预时,充分联系诊治的原则及方法,本着防治结合的思路启发和引导学生。课间实习可结合相关专业课安排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见习,了解实际,增加感性认识。6.开设如社会医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医药卫生管理学等与社会关系密切的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按照上述措施培养的公共卫生学子必将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本人已退休近25年,离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已久,上述见解难免有谬误,但是生命不息,教师本色不褪,在此殷切希望公共卫生教育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卓越贡献。(作者系齐鲁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