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广东理工学院 - 广东理工学院报

起于﹃挑战﹄,衷于科研

采访﹃挑战杯﹄一等奖获奖团队

2021-10-28     浏览(174)     (0)

刘宇斌带领团队研究基于KinectDK的步态检测系统,获得挑战杯一等奖。他们通过步态分析来识别身份,通过团队分工和合作,克服技术难题并发展出创新解决方案。参加科创比赛让他们受益匪浅,锻炼了自己的技能和知识。

《碟中谍5》中,最惊心动魄的剧情当属伊森·亨特为通过步态分析系统的检测而强行入侵后台数据。如何通过分析人的身体体型和行走姿势来识别身份?这一疑问触发了刘宇斌的灵感,作为团队负责人的他,与团队迅速展开对“步态分析系统”的科学研究。最终,他们的作品“基于KinectDK的步态检测系统”获得第十六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初遇“挑战”

刚步入大学的刘宇斌还不是一个“科研狂”,经过专业老师的点拨,他对大学发展方向产生了全新的想法,开始踏上了科研的道路。在师兄的指引下,他第一次接触到科研项目,深奥而有趣的项目内容燃起了他对于做科研的热情。对于他来说,参加科创比赛与日常的学习任务并不冲突,他更多的是通过做科创项目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并将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有了与科研的第一次切磋,刘宇斌对科技创新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坚定了在科研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优质的作品离不开优质的团队。”作为项目负责人,刘宇斌最首要的任务是要聚集一批分工明确、团结一致的伙伴,他凭借以往参加科创比赛的经验,吸引了一众志同道合的同学,经过对专业度的测验,成功组建了一支涵盖方面广、团队意识强的队伍。

应对“挑战”

在形成初步的想法后,如何将“步态检测系统”实现并加以创新成为头号难题。经过调查,他们发现步态识别技术具有相当大的市场潜力,安防领域已有部分成熟企业存在,而用户个人服务方面暂时存有空缺。刘宇斌带领团队针对这一空缺展开重点研究,考虑到研究成果主要应用在家庭中,团队采用了与市面相关产品不同的三维深度相机进行数据处理,以减少对数据量的需求。

探索无人开辟的领域必定困难重重,摆在他们面前最大的技术难题是人体骨骼关键点和深度图像的预测与匹配,“在缺乏专业设备与专业指导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不断试错,想到一点就执行一点。”从去年九月到今年五月,刘宇斌的团队经历了长达八个月的追逐战,在一步步的摸索与尝试中度过了波折。起早贪黑的科研工作并没有压倒他们,刘宇斌说:“科研本来就是一个需要时间沉淀的过程,而且搞科研是我感兴趣的事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不会感到疲惫的”。

一个团队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位成员的共同付出,“挑战”成功不仅需要技术层面上过关,对参赛队伍各个方面也都有所考察,如对项目所需资金的预估、对项目风险的规避等等。“专业的事找专业的人来做。”团队里的成员们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将专业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当每一滴水滴汇聚在一起,终汇成汪洋大海。

享受“挑战”

“如果当初没有加入到团队当中,就不会发现自己很能吃苦,长期加班加点进行科研工作已经成为我的习惯。”团队成员王壮基感慨道。作为团队的一份子,王壮基主要负责项目相关人员调动和项目策划书的撰写,通过参加“挑战杯”等科创比赛,他认识到了许多优秀的同学,并学会享受“挑战”过程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在他看来,筹备期间学习到的东西与比赛结果相比更加重要。正是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和享受,也让他们得到了相应的回报。

获得一等奖后,刘宇斌并没有沉浸于荣誉中,他积极地反思作品的不足之处,分析答辩时老师提出的问题,他发现“步态检测系统”的核心竞争力与“人脸识别系统”相比还有不足,需要朝“多模态”方向继续发展。总结经验后,他又投入到下一个科研项目当中。

“坎坷之路,终抵群星”是刘宇斌的人生格言。“科研的道路必定是坎坷的,若想要走得长远,一是最好能够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二是紧扣社会热点,不抓紧时代潮流的科研不是好的科研;三是积极培养对科技创新的兴趣爱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让我们走得更远、爬得更高,有利于科研工作的长期发展。”刘宇斌向有意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的同学们建议道。

源于内心对科技创新的向往,他们通过参加“挑战杯”进而开始攀登科研的大山。纵使前方山路崎岖,也要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让每一次的灵感火花和头脑风暴成为抵达科研山顶的见证者。

(新闻中心陈怡颖/钟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