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圆满落幕,我校《高精度柔性玻璃平面度及表面缺陷测量仪的研制》项目获得本届“挑战杯”省赛特等奖。
随着柔性电子设备的逐渐兴起,市场对于柔性玻璃的需求增加,但在相应的检测设备方面仍存有空白。高精度柔性玻璃平面度及表面缺陷测量仪是利用伪彩色图三维图的技术,将柔性玻璃在生产过程中的凹坑凸起、波浪、锡灰等瑕疵问题反馈给用户,在此同时利用纳米级的白光共聚焦高度测量仪、高精度移动平台等仪器对玻璃进行数据采集,通过软件对数据分析,最后合成大数据报告并将精准的检测报告提供给玻璃生产商。
携手共进,迎难而上
获得特等奖的团队是杨栩森所带领的八人合作小组。据团队成员说,此次团队项目的研究成功,离不开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互相信任,更离不开指导老师与师兄师姐的精心指导。他们是奠基人,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帮助,团队项目的研究才更上一层楼。团队队长杨栩森说:“小组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一点都不了解相关论文,也不知该如何下笔,到能够流畅顺利的发表多篇相关论文。老师将自己的空余时间用来指导帮助我们,带领着我们成长。”缺乏大赛经验,容易怯场,怎样在有限的路演时间内突出项目重点、展现财务分析、产品的前景运用等是整个研究团队难以攻克的问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团队各个成员共同努力,一遍遍看录像不断复盘,找出路演时存在的不足并不断的改进,PPT上的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斟酌修改,演讲稿的每一句话都深抠细节。规范路演人的语气、语速、措辞、表情、动作等;在路演时的各个细节上面精益求精;一遍遍打磨答辩稿,每天不断的演练台词,通过不断的学习研究,做到对整个项目了如指掌,最终才成就了路演人自信、不怯场,答辩时逻辑清晰,有理有据,收放自如的能力。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指导老师何晓昀、农旭安、谢秀齐三位老师共同对本项目进行学术和实操方面的指导。他们认为,“挑战杯”的目的是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而学生参与“挑战杯”对自己而言是一个综合性的培养过程,他们在准备挑战杯的过程中,需要学习创新思想、论文撰写、专利申报、产品设计、PPT及视频制作、演讲技巧、团队组织等一系列知识和能力。经历过“挑战杯”的同学完全可以独立地领导团队完成一个产品的创新和设计过程。他们在经历了多次的考验之后,在平时学习中相较于其他同学也有了更多的自信心。老师们对以后想要参加“挑战杯”的同学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寻找志同道合且信任可靠的队友,找到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团队,并在合适的时间去完成这项挑战;二是做好选题,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专业方向、结合时事热点选好一个新颖的题目作为自己的准备方向,给出自己的创新性的解决方法;最后一定要坚持不懈,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打磨,失败不放弃,成功不骄傲。
未来可期,挑战不止
对于整个团队来说,比赛收获到的不仅是一个奖项,更重要的是通过大半年的学习与实践所收获到的团队精神、严谨的科研态度与创新思维。“挑战杯”竞赛中“挑战”二字尤为重要,正如“挑战杯”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所表述的那般,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开拓创新的思维,探索未知的领域,迎接思维与创新碰撞的挑战,才是“挑战杯”竞赛所举办的意义。
(新闻中心张鹿鸣/蔡娴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