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南大学 - 《河南大学报》

万伯翱:河大改写了我的一生

作者:诺  许  □马翠轩    
2010-11-20     浏览(415)     (0)

本文讲述了万伯翱在河南大学读书的经历,从艰苦的生活到重塑读书习惯,从深厚的同学情谊到党员培养的重要性,万伯翱深切回忆了在河大读书的日子。他认为,只有坚持读书,才能有更好的未来。他也给河大学子提出希望,期待他们长江后浪推前浪。


  “我的人生从逆境转向光明,就是从河大开始的。在河大,我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之子万伯翱反复强调这一点。阔别母校多年,万伯翱依然深深记得当年在河大学习的种种情景。666666一万伯翱酷爱读书,他办公室的书柜上、书桌上、茶几上,甚至沙发上都满满地摆着各类书籍。我刚介绍完自己的名字,万老就随口吟出了《牡丹亭》中的名段注解我名字的来源。其博闻强记令人叹服。
  然而在1962年,一向爱读书的万伯翱却感觉生活是黯淡的。当时,他被父亲万里同志送到周口西华县黄泛区农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对于他来说,物质匮乏不是问题,可怕的是,在农村朝夕面对的除了几分钱一包的烟和光秃秃的长板凳外,没有书看,没有娱乐。他们唯一的文化活动就是反复地看那几部电影———《地道战》、《李双双》等。
  “只有生存,没有生活。”万伯翱说。十年下乡,甘苦自知,没有书本的日子实在是难熬极了。所幸命运开始有了转机:由于表现突出,万伯翱受到了周恩来总理、贺龙元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好评,成为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先进典型,并于1972年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进入河南大学外语系就读。
  “劳动十年,终于能够读书了!走进河南大学,就好像做梦一样。”万伯翱回忆说。走进古朴清幽的河大校园,万伯翺的生活掀开了新的一页。学校浓郁的学习氛围令他沉醉,存有世界名著、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图书馆令他流连忘返。由于经常光顾图书馆,许多人都认识他,他也因此获得了一些“优待”:按规定只能借一周的书,他可以借两周。《红旗》、《新体育》等杂志,高尔基、屠格涅夫的著作,普希金的诗篇,马克吐温的幽默小说,莎士比亚的剧本,万伯翱一个也不放过,尽收眼底。666666二重启读书生涯时,万伯翱已经28岁。在系里,他是年龄最大的学生;在班里,他是和老师关系最要好的班长。“当时刚刚恢复高考,老师和学生都很有热情。老师从来不摆架子,把学生当成宝贝,恨不得把自己平生所学所知一股脑教给学生。”万伯翱特别怀念当时的师生关系。
  万伯翱还喜欢和有文学功底的人交好。“当时我和刘炳善老师关系很好,因为他是文学家,又是外语家,跟我很投缘,两人亦师亦友。40岁的他叫我小万,跟我谈知心话,我也不太敢笑。”聊起他们之间谈心的趣事,万老不禁爽朗地大笑起来。
  进入英语班后,万伯翱爱上了写剧本、演话剧,还成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队长。班里20多个人,一起排练英文版的《刘胡兰》,刘炳善负责写剧本,万伯翱负责提意见,同时还扮演了杀害刘胡兰的反派角色。他们还排练过英文版的《克己复礼》,万伯翱扮演被批判的林彪,并邀请了外语系的老师来观看。由于演出效果不错,又被领导、校友们赏识,《克己复礼》便作为校方节目在大礼堂表演。
  除了文学,万伯翱还特别爱好体育。他打乒乓球的技术十分高超,就连不少体育系的学生都是他的手下败将,他还曾经获得全校比赛第四名。万伯翱回忆说,当时有一个绰号叫“9号”的同学,体育细胞很不发达,掷手榴弹能扔到人身上,翻跟头也翻不过去。然而,性格爱好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9号”帮万伯翱洗衣服,万伯翱也把一些衣服送给“9号”,后来甚至还给他介绍了对象。“河大的同学像是一个战壕里的盟友,患难与共,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万老对大学的青葱岁月仍然念念不忘。666666三万伯翱在河大上学时,每个月有20多块钱的补助。尽管如此,生活条件依旧很艰苦。早餐只吃一个馒头,午餐也只有两个馒头,而且“馒头的面是一道工磨出的面,很黑,也没什么菜,油水很缺”。万伯翱刚到学校的时候,住在外语系教室,后来搬到了七八个人一间的宿舍,床是木头做的上下铺,整个宿舍只有一张桌子,因为种种原因还要经常来回搬宿舍,一个星期也只能洗一次澡。他却说:“这已经很不错了,原来在农村一个月才洗一次澡。”得知河大学子现在良好的住宿环境后,他感慨河大的变化很大。
  万伯翱在河大求学期间,校内的党组织建设还不够完善。万老说,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在河大入党。他由衷地感慨:“河大改变了我的一生,没有知识不行。”因为外语好,万伯翱差点被现在的周口师范学院聘走,但最后还是进入郑州总参炮兵学院工作,并在之后的岁月里一直勤勉耕耘于文学领域。“没有捷径可走,就是坚持。我的文学天赋不一定很高,因为坚持,所以还能有一些成就。”万伯翱诚恳而谦虚地说。在送万伯翱下乡时,全家人都哭了,而万里送给他八个字:“一欲动摇,立即坚持。”这也成为万伯翱终身恪守的信条。
  “在农场,我懂得了一些道理,也深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思想上的转变,让我既学会改变世界,也学会了改变自己。毕竟青春无悔,有限的青春应该投入到无限的生产建设与改革进步中去。希望河大的学子们长江后浪推前浪,超过我们这一代。”万伯翱殷切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