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师德师风建设 榜样引领打造样板
该团队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团队负责人王成端教授率先垂范,带领团队成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恪守职业道德,严守学术规范,积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树立了良好的人民教师形象。
经过团队成员努力,2021年计算机工程学院教师第二党支部被推荐为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
近年来,团队中有1人获得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山东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获得潍坊市优秀共产党员,1人获得潍坊市先进工作者,1人获潍坊学院师德标兵,1人获得潍坊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聚焦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方式提升实效
以团队党员为核心组建的计算机工程学院教师第二党支部,为山东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在其带动下,团队把思政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团队积极探索先进教学理念,全面构建了“三段式(1年+2年+1年)”“双证融通(学历学位证、岗位资格证)”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
近年来,共发表教研论文18篇,开展省部级教研项目3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全国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青年教师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和省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各1项;出版著作2部、教材23部,5门课程获批省级精品课程,2门课程获批省一流本科课程,7门课程获批省高校课程联盟平台上线课程。
团队成员指导学生获省优秀学士论文9篇,团队内兼职硕导指导学生毕业9人。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国际级3项、国家级64项、省部级500余项,获国家专利2项。特别是在2017年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ASC17)中,我院学生代表队打破国际超算竞赛HPL计算性能世界纪录,获最高计算性能奖。团队指导的“大学生IT创新协会”获评团中央2017“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团队成员王磊等老师指导ACM程序设计大赛获优秀教练称号,孟凡楼等老师指导“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获优秀指导教师、先进考务工作者称号,张秀洁等老师指导山东省大学生网络安全技能大赛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着力推进科研创新 凝练特色夯筑平台
团队建有山东省智能物联与大数据工程实验室、潍坊市云计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潍坊学院高性能计算中心等6个省市校三级科研创新平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化应用”有机结合的学术研究与科技开发工作。
近年来,团队教师先后获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0项;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10余篇;获专利、软件著作权等40余项。此外,团队成员相继进行国内国际进修访学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努力提高计算机相关学科研究水平。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就业创业多点突破
团队成员利用专业优势,坚持就业创业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与青岛英谷、达内科技、文思海辉等知名IT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在团队导师带领下,学生参与导师工程项目,培养创新思维和实战能力。
近年来,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学生达300余人次,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物联网创新应用大赛等奖项40余项,在潍坊多个知名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十余家公司,大学生创业率在5%以上。
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发挥优势赢得赞誉
团队充分利用“山东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和“山东省大数据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对外服务功能,积极培养软件外包人才和大数据技术人才。
王成端教授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信息技术与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专家、潍坊科技智库岗位专家,侯金奎教授为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导师,王磊博士为省大学生优秀科技创新导师,他们对山东省尤其是潍坊市科教发展事业献计献策。
团队积极加强与区域企事业单位沟通交流,建立合作平台,加强横向联系,开展实质性合作。近年来,团队成员先后参与企业委托技术研发项目12项,经费达200余万元,研究成果获省高校科学技术奖、市科技进步奖等共28项,为企事业单位实施信息化改造做出了贡献。
持续推进团队建设 凝心聚力携手同行
团队主要成员31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4人;博士15人;硕士生导师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教学名师1名,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获“富民兴潍”奖章、潍坊市先进工作者、潍坊市青年科技奖1人,1名教师获全省高校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
团队带头人王成端教授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教学名师,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省一流专业、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和省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省计算机软件系列课程教师团队的负责人。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团队注重培养青年教师,老中青传帮带机制使每位教师快速成长。近年来,累计有11名教师参加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与访学;累计参加各类技术培训92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