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三峡大学 - 《三峡大学报》

土家族“过赶年”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马宏娟

2010-11-24     浏览(329)     (0)

土家族“过赶年”是土家族最具民族特色的节日,具有独特而完整的民俗文化。土家族“过赶年”具有食品独特、礼仪别具特色和歌舞迷人等表现特征。这种节日的习俗对于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意识有重要意义,并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土家族“过赶年”也具有现实价值,有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在漫长的岁月中,土家族形成了一系列独特而完整的民俗文化。土家族 “过赶年”就是土家族最盛大的节日,也是土家族最具民族特色的节日。它承载着土家族过去反抗异族骚扰和外族入侵的抗争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进步,“过赶年”成为土家族追忆争取民族自由和认同英勇抗争的祖先的一种独特形式,也成为记录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符号。
  一、土家族“过赶年”的表现特征“过赶年”是土家族民间最隆重盛大的节日,也是土家族所特有的节日习俗。赶年时间很特殊,若腊月大,土家族人则二十九过年;若腊月小,则二十八过年。时间总是比汉族春节提前一天,土家族总是赶在汉族之前过年,这种习俗则为“过赶年”。
  “过赶年”在土家族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与其他民族节日有着自己突出的特色,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土家族“过赶年”食品独特。时至冬日,土家族就杀猪烧肉。时值腊月,就开始“打年货”,如“推豆腐”,炒“炒米,炸团撒,打年粑等等。赶年之际,年席上大家要吃把猪肉、海带、香菇、粉条、豆腐、萝卜、白菜等数十种菜混合,或蒸或煮的“大杂烩菜”合菜,而且每人前面放一大块熟肉或一起吃坨坨肉,还要用鼎罐煮饭,称为“避鼎”。年饭办得色鲜味美,亲人一年一度大团圆,在一起吃得开心很。
  第二,土家族“过赶年”礼仪别具特色。过年时家家户户首先要在堂屋中用青布圆出一个幕帐,象征士兵们宿营的营房。上摆传统的年饭,腊肉,粑粑。粑粑上插饰松枝。梅花旁边用小竹楼装着一大把筷子。松枝梅花表示郊野,筷子代表箭,吃团年饭时,桌子只坐三方,靠门的一方空着,是为观察敌情。这一切象征当年土家族士兵出征前赶年的情景。用这一特殊的仪式寄托美好的愿望,期盼士兵们凯旋。
  第三,土家族“过赶年”歌舞又是一番风情。“舍巴日”即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富土家特色的歌舞。在历史发展中,它由土家族祭祀祈祷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民俗活动。歌舞之时,篝火跳动,民族服装流光溢彩,锣鼓咚咚,歌声飞扬,舞姿矫健,土家儿女沉浸在一片欢歌笑语中。清代人彭施释诗云:“福喜城中锦坐窝,土王宫畔生水波,红灯万点千人叠,一片缠绵摆舞歌。”即描写了土家族跳摆手舞的盛大场面。展现了土家儿女质朴,粗犷的民俗气息。
  “过赶年”打下了很深的土家族民族特色烙印,土家气息浓郁,礼仪程序特别,歌舞迷人,土家儿女那种强悍,质朴,勤劳等美好品质都彰显的淋漓尽致。
  二、土家族“过赶年”的来历传说土家族“过赶年”的来历主要有以下四种传说。
  一说是当年客家兵攻打土家族,时值年关临近,土家人便提前过年后上山躲避。等客家兵占领山寨后欢庆时,土王令土兵于鸡鸣时分杀回山寨并大获全胜。因公鸡报晓有功,故“过赶年”还不准杀鸡。
  二说是土家族先民贫困,年三十还得给富人家做小工,财主每届年关便来逼债,于是土家人就提前过年,家人团年后上山躲债。
  三说是土家族为了反抗异族骚扰而形成的“过赶年”的习俗。
  四说是土家族“过赶年”习俗的形成与明朝时期抗倭战争有关。有比较确切的史料记载,如保靖传说:“明朝调土兵抗倭,正月初一出征,提前一天过年,以后年年沿例。”永顺也有传说:明代嘉靖年间,东南沿海一带受倭寇骚扰,倭患蔓延,皇帝老儿征调土兵抗倭,当时正值年关,按其出征势必不能吃团年饭,于是提前把年过了等等。
  三、土家族“过赶年”的历史意义尽管关于土家族“过赶年”的来历众说纷纭,但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元素之一,其中包含着特定群体的价值观,它具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使该群体的所有人能在情感上产生一种向心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节日习俗是形成民族文化联想的极重要的因素。而这种民族文化心理共振是民族文化认同意识的重要情感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汉族的“春节”虽然有“祭神祭祖”等形式,但这些不足以促使土家族人民形成特定的民族心理认同,无法帮助土家族全体成员普遍具有对本民族归属和感情依附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于是土家族先民必然要寻觅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仪式来实现这一目标。
  总之,沿袭至今的土家族 “过赶年”这一特色民族节日,见证了土家族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意识,以及宝贵的爱国主义精神,鲜明地体现了其升华的过程。土家族人的高尚爱国情怀,感染者我们每一个人。
  四、土家族“过赶年”的现实价值土家族“过赶年”不仅具有的深刻历史意义,而且对新世纪祖国的发展与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过赶年”是土家族这个少数民族的一种文化,它所反映的不仅是那段光辉的历史,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它高度的民族意识,民族立场和爱国主义精神。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不可缺少,每个民族的发展状况、社会稳定状况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虽然我国整体上处于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中,但是民族矛盾、地区冲突仍然存在。而且外族文化、经济入侵现象时而发生,西藏、新疆暴乱就严重的影响到了中华儿女的利益,破坏了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也伤害了民族感情。台独势力蓄意搞分裂,破坏祖国领土主权完整及社会和平稳定。新疆、西藏两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以及台湾都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特殊的组成部分。然而,总是一些缺乏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破坏分子,利用其特殊性搞破坏分裂活动,从而阻碍祖国统一、破坏社会和谐稳定。而土家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却以 “过赶年”来传承和弘扬民族意识、爱国主义精神,并投身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这对西藏、新疆暴乱分裂分子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而且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感召力。
  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的土家文化正在一步一步地流失,土家族至今保留着 “过赶年”的古老习俗,不仅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保护,也对我们了解和研究土家族提供了宝贵的鲜活资料,对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此方面我们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切实使土家赶年文化得到保护,而不是仅仅保留它单一的“团年”仪式。
  土家族“过赶年”作为一个特殊的民族文化习俗,同样对当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土家族 “过赶年”时所举行的最富土家特色的歌舞摆手舞(“舍巴日”),在历史发展中,它由土家族祭祀祈祷发展成为集合祭祀、祈祷、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民俗活动。随着历史的前进,这种舞蹈逐渐演变发展成为土家族的现代舞———巴山舞,成为土家族聚居区旅游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土家族“过赶年”这一民俗文化,是发展土家族经济的宝贵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优惠政策,通过开掘土家族自身“过赶年”丰富文化资源来发展旅游业,挖掘其旅游价值和品牌价值来实现其经济价值,促进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土家族的繁荣。
  在传统文化渐渐流失的当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土家族“过赶年”这一民俗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对其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传承保护它,最大发挥其对祖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