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 - 《三峡大学报》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行动逻辑黎见春
文章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作用需要加强自身建设。基层党组织边缘化现象与政党自身转型滞后于社会转型有关,需要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和采取相应行动来解决。
此外,文章还强调了基层党组织需要发展开放性的党内民主,提高党员活力并提高党员和民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通过政党外围组织发挥对各类社会组织的支持和整合作用。这些举措将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党在基层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基层组织建设,正是依靠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改革开放重大突破。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仍然需要加强其自身建设。
一、基层党组织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力量支点中国共产党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于中国社会而言,中国共产党对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变有着特殊的意义。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科学理论的指导(思想的渗透)、正确的政治路线、覆盖全社会的组织体系、优良的作用和崇高的形象、党员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信念的执着等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项变革,发挥着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
毛泽东曾形象地将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经验概括为“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群众路线、党的建设)。而从根本意义上将,中国革命胜利是靠党正确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和群众路线。党的正确领导是在科学认识和分析国情的基础上,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路线政策能深入人心,依靠的却是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尤其依赖于一线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他们发挥着动员民众、凝聚民心、汇集民意的职责和功能。党的意志通过基层组织和党员直接化为民众行动的力量。在这个意义上讲,分布广泛、严密完善、富有活力的基层组织正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基层组织的这种中介作用促成了党与民众的良性互动,社会因这种良性互动而变得有序和谐。因此,进一步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需要建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组织”难题:基层党组织边缘化现象及症结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来一直注重加强自身的建设,基层党组织也一如既往地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出现了令人关注的“边缘化”形象。基层党组织中之所以会出现 “边缘化”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执政党自身转型滞后于社会转型。
1、单位制衰微导致基层党组织与转型后社会结构内在契合度下降。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和确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国共产党以党的基层组织为轴心单位,重新组织和整合了中国社会。其内在逻辑是: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以经济生产单位为基础,以计划经济体制为框架,以国家全面主导社会为动力,将社会生产和生活全部组织进各种各样的单位组织或单位体系,从而形成以集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为一体的单位组织为基本构成要素的社会结构形式。显然,这种社会结构体系与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之间有很强的内在契合性。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城市,政经社一体的单位组织日益被功能专业化的组织所取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日益脱离出组织的空间,回到社会;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摆脱了公社组织的束缚并逐渐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率先成为原子式的个体。与此同时,组织对人的控制日益减弱,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了很大的自主性。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单位制度衰微以及进而导致的基层党组织与转型后社会结构内在契合度下降,是党组织“边缘化”现象产生的结构性原因。
2、基层党组织资源配置功能与社会个体直接利益实现的相关度弱化。随着单位制度的衰微,以党的基层组织为轴心的政经社一体化组织开始崩溃,导致了党的基层组织对资源的全能性控制和分配权力逐渐丧失。与此同时,人们的经济利益的实现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获取,导致经济利益的获得与政治忠诚之间的关系脱钩;在政治权利上,虽然许多人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政治诉求,但由于政治忠诚缺乏经济利益分配作为后盾,导致了政治忠诚度与过去比较,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另外,对于转型后社会中人们一些新的政治诉求和社会需要,基层党组织又无法予以满足,这就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基层党组织的疏离感。这就导致了基层党组织“边缘化”现象的出现。因此,基层党组织资源配置功能与社会个体直接利益实现的相关度弱化,是基层党组织“边缘化”产生的功能性原因。
3、党的基层干部思维、行动逻辑与转型后社会要求的背离。计划经济社会所要求的高度集中化和组织化的管理需求,衍生为党的基层干部形成了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有着内在一致性的思维和行动逻辑:以完成任务为目标,以简单服从上级为取向,以命令为执行手段,以划分工作边界为基本要求,将党的领导逻辑与党的执政逻辑简单等同起来。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党的基层干部这一思维、行动逻辑逐渐不适应转型后的社会,特别是那些完全“去单位化”的社会组织和社会领域。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中新的矛盾与新的利益诉求不断产生,各种社会力量开始成长与壮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的活动和利益诉求是在与转型后社会结构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思维逻辑和行动逻辑下展开的。由于党的基层组织及其干部无法满足,或在传统的思维、行动逻辑作用下不愿意满足这些转型后人们新的利益诉求,甚至与这些人的行动逻辑产生较大的冲突,从而造成了人们对基层党组织产生疏远感与不满意情绪。因此,党的基层组织及其干部的思维及行动逻辑改变的滞后,及其与转型后社会要求的背离,是基层党组织“边缘化”产生的主观原因。
三、行动逻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基层党建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建”什么?二是怎么“建”?解决第一个问题需要了解基层党建的主体、对象和内容;解决第二个问题需要了解基层党建的方法和方式。而这两个问题的解决由依托于对党的性质、宗旨、党的活动方式及党的使命等根本性问题。我以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可以走“政党主导的社会整合”之路。
一是推进政党组织社会的观念发展,建立政党有机整合社会的意识。改革开放之后,社会转型导致基层党组织出现“边缘化”现象,为此,政党提出了对社会重新全覆盖的概念,起到一定成效,但这一举措还仅仅是整个政党基层组织建设转型的第一步,需要在政党有机整合社会的观念指导下获得进一步发展。所谓有机整合社会的党建模式,是指通过构建以政党为核心的,包括政党各类外围组织等在内的整合社会的组织体系,并根据现代社会结构的内在属性,以不同手段和途径与社会不同群体的人员建立有机联系,使政党的影响有机地嵌入社会,推进政党与社会形成一种新型关系,从而为政党的领导与执政奠定扎实的社会基础。
二是推进开放性的基层党组织党内民主,激发党员活力以及提高党员和民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政党要成为社会整合的主导性力量,很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要获得党员和民众的认同。因此,推进有民众参与的开放性党内民主,是基层党组织建立新型的党群关系很重要的一个制度性安排。
三是充分发挥政党外围组织的作用,构建整合社会的政党组织体系,走出封闭性的党建模式。目前,政党在推进党建工作中有一个误区,认为党建主要只是抓党组织自身建设,而忽视了党建目的在于整合社会。由于政党的政治性最强,因此由政党组织直接整合社会,在许多情况下是无法达到较好效果的,甚至有时还会带来负面后果。因此,为了达到整合社会目的,政党就必须充分发挥其外围组织作用,通过它们来实现对相关群体或对象的整合目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党建”的概念。
四是通过建立有关平台支持各类社会组织的发育、发展,并提高政党基层组织及其外围组织创建社会组织的能力,建立起与各类社会组织之间的密切联系,实现对社会组织合作与整合,并最终实现对各种社会人群的整合目的。目前,各类社会组织特别是新兴的网络组织,处于刚刚萌芽和发育阶段,急需社会对它们的认同和支持,如果政党及其外围组织能够在这时通过建立相应平台,或是以项目合作等方式对这些组织进行支持,一是有利于它们成长,二是也有利于与这些组织建立良好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