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鲁东大学 - 《鲁东大学校报》

秋色 一所校园

作者:张晓东    
2021-09-15     浏览(113)     (0)

文章描述了清晨鲁大校园的秋色美景,树叶飘落,阳光照耀,凉风吹拂,秋意浓厚。人们在这里晨读,感受大自然的生命交替和时光流逝。文章最后展望了烟台的深秋美景。

清晨,天刚露出鱼肚白,和煦的日光照耀着大地,既不像夏天那样炽热,也不像冬天那么冰冷。一片树叶,随心悠悠荡荡地飘落下来,就像它们要在生命的最后旅程中向人间展示自己的艳美。起初只有几片飘落的黄叶,如金色的彩蝶,在半空中翩翩起舞,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凉风吹拂,吹黄了一树的枝丫,乃至一片树林,一所校园,一座城。

秋风迈着轻盈的脚步悄然来到校园,潜入鲁大的景色中。当黎明第一道曙光爬过那阻隔外界喧嚣吵闹的围墙,阳光直射到这个充满朝气的圣地,把鲁大里里外外都蒙上一层金色的面纱。校园傍山而建,风景颇为秀丽,这座历经九十载砥砺耕耘的学府,孕育了多少铮铮学子,他们在这里携手筑梦,扬帆远航。凭着久经风雨的磨砺,这所古老的校园越显庄严神圣。漫步在鲁大的校园,空气中处处弥漫着花气的馨香和枯叶的气息,植物不知什么时候染了黄的色彩,凉风吹拂,黄叶摇曳,沙沙作响。枯黄的树叶似乎已经活完了短暂的一生,纷纷从树上飘下来,落在潮湿寒冷的地面上。堆积满地的枯叶也闻息而动,卷起一尘沙土,大地轻抚琴键,演奏秋风的戏剧。默念一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许这就是属于它们的使命。秋天似乎注定不会像夏日那样晴空万里,灿烂千阳,反而更像是多愁善感的女子,带着淡淡的忧愁,拾起细腻的画笔,给这片秋色作诗作画。

天空把第二道曙光投向了校园的小树林,顺着石阶走入鲁大北区的小树林,这里被初秋薄薄的晨雾笼罩着,天地又是另外一番光景。繁茂的枝叶早已落光,只剩光秃秃的水杉树拔地而起,高挑的树枝伴着习习的凉风,掺着清晨的秋息,如同田野上的稻草人,东倒西歪,时而快,时而慢。一路走来还遇见了许多人,微凉的秋意并不能阻挡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有不少人喜欢在这边晨读,或捧着书坐在石凳上,又或倚在树边。匆匆走过树林,踩着枯黄的冷叶,它们经历了春的雨露,夏的酷暑,最终踏上归途,回到大地里,这是大自然生命交替的赞礼。

跟随秋天的脚步不知不觉就走到眼镜湖畔,此地因形状而得名,这个湖整体分为东西两半,都接近椭圆形,中间有座石桥,类似于眼镜中的连接梁,因此被大家称作眼镜湖。走在眼镜湖边,荷塘里的荷花已然消声灭迹,换来的是波澜不惊的湖面,倒影着漫天的白云和柳树金灿灿的剪影,它们正如一个个即将谢幕的舞者,轻盈地甩动那飘然的长发,向着观众鞠躬致谢。镜心桥连接着两边的湖岸,偶尔还有几只飞鸟来到湖边觅食。桥静湖明柳依依,柳叶的枝絮在凋零,旁边的野花在枯萎,正如印度诗人所云:“逝如秋叶之静美”。在这里,人们还可以观望到鲁大的标志性建筑——红顶楼,其红色的塔顶在众多建筑中格外显眼。忽起一阵秋风把阳光遮蔽,顿感丝丝凉意,紧了紧身上的外套,感叹四季变换之无常,时光流逝之匆忙。秋水,秋色,秋声,还有那漫园四溢的秋香,在鲁大的四周匍匐着,氤氲着,张扬着,让无数学子陶醉于校园的美景。

天色随冷风呼啸而逐转阴沉,弥留在半空的浊尘把初阳隔断,秋雨随风飘落,似烟非雾,纤影微动,秋意漫游。走过校史路,校史路为校友园的主步行道,这里的石阶上雕刻着的是鲁大各个阶段发展历程的重大事项,以杏坛为界分为北路南路,此刻的校史路被那滋润的秋雨洗刷得格外明净,扯着温柔的熏风,到处弥漫着的芬芳,夹杂着泥土的味道,使人神怡心旷。在杏坛广场中,自南向北建有杏坛、鼎、孔子圣像、杏坛影壁。杏坛是孔子兴教的象征,孔子铜像矗立于广场中心,供人们瞻仰,思考孔子的教诲。站在黄金顶主峰俯瞰烟台的秋景,深秋小雨,涂尽了城市的容颜,写满了校园的诗篇,在凉亭,在石桥,在青瓦白墙下,吹风畅谈,沉醉其中。

金秋时节,鲁大园内,黄金顶下,叶落无声,遥看黄海接烟台,一场秋雨,一座小城,美景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