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里铺的静默征途
距庆城县不远的三十里铺,寂寥静谧。2011年2月,这里的山头上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宝石花、红工衣。他们是川庆40656队的员工,即将要承钻的是当时国内陆上最长水平段水平井阳平1井。它的水平段长1543米,分表层段、斜井段、水平段,表层开眼直径444.5毫米,虽然井深只有175米,但因第一次施工,好多配套设施不够,在下套管时只能用链钳上扣,风雪夹杂、寒风劲吹,参战员工们只有拿起手中的工具,扳动着几百斤重的套管,雪水与汗水混杂在一起,根本分不清楚。17根套管,整整用了17个小时。而这,仅仅是诸多困难中的一个插曲。
“311毫米直径的PDC钻头还处于试验阶段,无论从破岩的攻击性还是定向的稳定性来说,都达不到设计的技术要求。”40656队技术员王晓俊回忆,为控制好大井眼增斜,钻进过程中先后更换了10多种不同型号的钻头和螺杆,耗时27天,才顺利到达水平段入口。频繁起下钻,致使员工
劳动强度极大。
水平段钻进一寸长、一寸险。钻具平躺在井底,紧贴着下井壁,没有任何辅助工具,摩擦阻力极高。加之当时的钻井液体系润滑性不好,不能有效减轻井底摩擦,钻压加到井底,功率层层衰减,钻头前行只能用蠕动来形容。就这样一寸一寸,钻头摸索着到达靶点。阳平1井最终历时58.13天完井。
随后,40656队搬家至不远处的另外一个山头,与阳平1井遥遥相对。有了上口井的施工经验,他们在这口名叫阳平2井的地方,用时47天完井。“井眼轨迹如此相近,尤其是在水平段,井底几乎是相距600米的平行线,如果通过压裂将两条线串通起来,那将是一片‘油湖’。”王晓俊有种豁然开朗的兴奋,“我们在搞大事业。”
压裂队上井,“万方液”在高压之下,将磨刀石压成一道道空隙,“千方砂”随之而入,将压裂空隙稳稳撑开。井下就像毛细血管一样,纵横交错、互相连接,直通到两口井的井筒主动脉。自此之后,一系列阳平字号的井就这样两两相望、两两串通起来。
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2012年,长庆钻井工作报告里的一句话,引发与会人员强烈反响,“坚持转型升级不动摇”,而这个转型升级,指的就是持续进行水平井技术攻关,加强工具研发,变单井施工为平台井开发,不断提升长水平段大平台水平井施工能力。这一年,40565钻井队施工的阳平6井、阳平9井部署在同一个平台上,对他们来说,也是第一次施工“大平台”水平井,两口井1500米水平段背道而驰,在井底连接成3000米的直线。与之呼应的是,在另一个山头的40649钻井队,他们所施工的阳平7井、阳平8井,也连接成3000米直线,与前两口井构成相距600米的平行线。钻井施工很顺利,后来,经体积压裂,“油湖”面积较之前拓展了一倍。
这几口井的施工经验证明,先解决井下布井问题,再把压裂跟上,以技术进步压缩投资成本,鄂尔多斯盆地的页岩油开发就大有前景。从阳平1井这口奠基井开始到现在,十年来,长庆钻井坚持“实践——进步——再实践——再进步”,在各类井开展试验数百井次,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用汗水浇灌出页岩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