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学史增信,立德树人

作者:聊城大学党委书记 关延平    
2021-09-07     浏览(172)     (0)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必须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指引,把党史这本教科书讲透彻、讲清楚,引导全校干部师生,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筑牢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四个自信”:

“学史增信”的价值维度

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和“四个自信”的密码蕴含于百年党史之中,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从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把所思所想所悟转化为真诚的信仰、坚定的信念、铁一般的信心,以党史学习教育赋能立德树人和学校高质量发展。

要始终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近代以后,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一步步陷入民族危机的灾难中。为了寻找救国救民道路,大大小小300多个政党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救国道路。但在历史的分岔路口,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起初只有57个人的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这支先进政党引领的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人间正道。我们要通过学习党史,教育引导全体干部师生,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的定力,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始终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针。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并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始终能用创新的理论凝聚意志、引领前行,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进入新时代,我们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最新理论成果的科学指引,无不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智慧结晶,始终让自己的理论更具现实性、实践性、人民性,让诞生在170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依然充满生机活力。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我们要通过学习党史,教育引导全体干部师生,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的内力,筑牢宣传、贯彻、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阵地,推进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要始终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中国共产党人历经百年栉风沐雨,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我国从一个贫穷积弱的落后国家逐渐壮大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出人类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更是形成鲜明对照。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我们要通过学习党史,教育引导全校干部师生,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坚决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释放制度的巨大能量,让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形成良性互动,在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迈出坚实步伐。

要始终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赓续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独特标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最持久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兼容并蓄,滋养了一代代共产党人,是伟大建党精神和红色谱系的鲜明底色,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我们要通过学习党史,教育引导全体干部师生,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为谱写中华文化新篇章,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贡献智慧和力量。育人者先受教:

“学史增信”的主体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师之为师的条件就是闻道在先。教育者只有通过先学深学,才能闻道从善、知史明史、修为人师,为传道授业、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奠定坚实基础。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针对各级党组织不同层面、各类教师和青年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层分类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确保全体师生学出实效。

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学史增信”的先行者。“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党史学习教育既要“党政干部抓”,又要“抓党政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民族复兴、中央治国理政方略中处于核心地位。要引导党员领导干部通过带头学习党史,进一步担负起立德树人和办学治校责任,立足第二个百年,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四个服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党员教师要做“学史增信”的引领者。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高校党员教师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把教书和育人、教学与科研、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发挥好传道授业解惑作用。特别要传授好人类社会发展之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道,中国共产党执政之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道。要结合人类社会、中国社会以及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及其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学深悟透,化知为信,明辨善择,在教育供给内容上厚积薄发、与时俱进,在供给方法上多维互动、精准滴灌,把自己对“道”的深刻认识、坚定信念和高度自信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认知、信念和自信。

青年学生要做“学史增信”的生力军。青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青年学生必须把“学史增信”作为必修课,学懂弄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科学看待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全面客观认识现实存在和远大理想,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宏伟愿景,自觉肩负起青年一代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知行合一:

“学史增信”的实践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高校要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大课堂,既抓规定动作落实又抓特色项目创新,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落地生根。

以信仰强基,用党的奋斗历程坚定信念、提振士气。高校要充分整合资源,积极建构线上线下各类平台载体,紧紧围绕党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全面展示和深刻阐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引领师生读懂一个百年大党历尽艰辛、缔造奇迹的“神奇密码”,以此涵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以聊城大学为例,学校图书馆充分利用自身图书馆藏优势,新建“红色文献库”,开辟了党的奋斗历程现场学习教育、红色经典阅读活动新阵地;组织全校3万余名师生同上“四史”思政大课、开设“同城大课堂”等学习活动;积极发挥山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省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研究基地等学科平台优势,成立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学生讲师团,两支宣讲队伍深入学院开展宣讲党的辉煌历史60余场,校外宣讲40余场。学校山东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工作室还拍摄了28期《红色精神》微视频,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师生,鼓舞人心。

以使命铸魂,用党的光荣传统鼓舞斗志、增强骨气。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把我们党如何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程讲清楚,深刻感悟其背后所蕴含的革命精神。要以思想政治教育课为核心,守好党史学习教育的课堂教学“主战场”;以课程思政为重点,全面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以“第二课堂”为着力点,拓展党史学习教育“辅阵地”。比如,聊城大学强化第一课堂,将党史学习教育内容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通识教育课和创新创业教育课,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进课程、进教材、进头脑;用好用活“第二课堂”在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方面独特的价值作用,创办“星火影院”,每周精选一部红色经典影片,通过“讲影—观影—评影”的形式,组织青年学生“聆听红色故事、品鉴红色影片、争做红色传人”;充分利用聊城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组织师生党员分批前往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战役纪念园、山东省委重建纪念馆、孔繁森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革命传统教育和主题党日活动80余次,实地感受建党精神和红色谱系,不断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怀。

以担当增信,用党的初心使命砥砺深耕、充盈底气。党史是激励高校师生艰苦奋斗、勇担时代重任的“对标尺”。在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决不能简单充当中国共产党党史的“搬运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让师生通过体悟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精神,攀登知识高峰,担负时代重任,践行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聊城大学坚持学做结合、知行合一,把党史学习教育同推动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学校第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一流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和总体思路,科学制定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深入推进校内、校地、校企的“三大融合”,确保以党史学习教育引领促进学校内涵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