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湘潭大学 - 《湘潭大学报》

最 好 的 朋 友

——— 缅 怀 袁 隆 平 院 士

作者:■ 唐湘岳 教授    
2021-05-30     浏览(69)     (0)


袁隆平院士去世了,所有人都很悲痛。

作为光明日报记者,我曾多次报道袁院士。对于他的成就、他的事迹、他的精神,在我的报道里都很详细。今天说说我与袁院士近距离接触的点点滴滴。

我早期报道袁隆平老师,还是上个世纪90年代,那时他还没有评院士,知名度没有现在这么高,采访他没什么压力。袁老师风趣幽默,平易近人,每次采访都是学习机会,每次相逢都是愉快的回忆。

我比袁老师小28岁,算是忘年交,我叫他袁老师,他叫我小唐。

2001年 2月 21日我写袁老师的通讯《创新之光》发表在光明日报的一版头条。

2006年1月17日,我和胡婷玲采写的长篇通讯 《知识农民袁隆平》发表在光明日报人物周刊,登了一个整版。

每次见袁老,总是有采访任务,弄得我都有些不好意思,科学家那么忙,可我总是打扰他。有两次,我是采写其他先进人物,在后续报道中希望得到袁老师的支持。只要报道是与农业科技有关,他总是甘当配角,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或者我派的学生的采访。

我父亲唐大柏比我更早认识、采访袁隆平。在聊天中,袁老师知道我父亲就是为他拍过照的湖南日报记者,就关切地问我父亲老唐记者的身体怎么样。

我以为,采访过袁老师的记者这么多,他不会太在意我。直到这两天,我读了本报记者杨连成的一篇回忆,才知道,袁老师是多么看得起我这个小唐记者。杨连成记者的回忆是这样写的: “九年前的盛夏,我在珠海采访出席生态特色农业高端论坛的中外专家。2012年8月29日,早餐过后,论坛尚未开幕,会场后面休息室里传出的喧嚣声吸引了我的注意,原来是我们的记者同行在采访82岁的袁老。我急忙走进去,向袁老的秘书递过自己的名片,袁老扭头接过秘书手上的名片,当着众多记者的面,操着湖南口音大声说: ‘光明日报啊,知音勒!湖南的唐湘岳认识吗?小唐算我在你们新闻界最好的朋友了。他是你的同事,也是好朋友?那我们就是好朋友了,我愿意接受光明日报记者的专访,在场各位记者没意见吧!’……”

原来,在袁老师心里,我是 “最好的朋友”,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每次采访袁老师,他不管多忙都欣然接受,从不推辞。

我有一个留言本,上面是我的重要采访对象的留言。袁老师当然也留了言的。他的留言是: “报导真实情况是记者的天职。———袁隆平2005年8月13日”

这是一位科学家对一个记者朋友的叮咛,是他对新闻职业道德最浓缩的概括。袁隆平一辈子关注农业,关注老百姓的肚子,他知道,粮食安全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命。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袁老师对记者的叮咛讲到了根本上。

除了采访,我们很少见面,也没有过多的嘘寒问暖,但,我们是最好的朋友。

袁老师,您生前我叫您老师,我从您这里学到了很多知识、智慧,今天您走了,我叫您一声 “最好的朋友”!

生命有限,友谊永恒!

(作者系77级校友,《光明日报》湖南记者站原站长、高级记者,现为文学与新闻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