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右一为王淑平
又是一年草长莺飞、春和景明,山东大学即将迎来120周年华诞,而《山东大学报》(以下简称山大报)也历经90载岁月更迭。在我的研究生学习生涯里,屡屡回首过往,仍感恩、感激、感谢与山大报的相遇、相知、相识。
工作感悟与收获
研一初入学校,于懵懂之际走进研究生工作室,逐步接触校报相关工作,从报选题到约采访,从独立整理讲座到共同创建栏目,山大报见证了我业务水平的点滴进步。研一下学期是2020年,正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于山大报亦是如此。在报社老师们的指导、引导下,我与工作室伙伴们积极探索线上工作模式,云采访、云编辑、云纳新、云开会(毕业欢送会与座谈会)……我与山大报陪伴彼此成长、见证彼此的进步。
犹记工作室内部学习交流会上,梁迪学姐的《此间多温情,处处有惊喜——山大古董级楼逆袭成网红的秘密》一文让人惊艳、钦佩,从选题、采访、修改到补充采访、落地成文,小稿件蕴含大能量,梁迪学姐在此过程中也付出了很多,那时我便想,一篇好稿子成文是讲究机缘巧合的,不知道和我有缘分的稿子什么时候会出现。
直到2020年5月7日晚餐时分,关注时事热点、关心文化传播的宋君波老师转发给我一个关于李子柒文化传播的链接,我顿时兴致满满,从本科起我就非常关注乡村视频传播,尤其是李子柒的田园牧歌式视频,对此话题有兴趣、有想法,于是我迅速着手前期准备工作,查资料、写采访提纲、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幸运的是,新闻传播学院的冯强副教授正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访学,能观察、了解到西方文化对于李子柒的评价。冯老师学术日程满满却也欣然应邀,时差缘故我在晚上11点与冯老师联系,冯老师也很体谅我,他有任何补充想法会以语音的形式发给我,我再进行整理,一来一回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初稿,冯老师认真负责,为了恰当地用词反复修改……后来宋老师说这篇稿子可以打90分,我的确受宠若惊:一是切身感受工作强度、压力都不大,反而宋老师、冯老师提供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二是研一开座谈会时,宋老师还耐心指点我的稿件存在不扎实、不完善的漏洞,能得到他的认可也证明了我的点滴进步。你愿意去做的事情,事前事中事后是感觉不到辛苦的,只有成就感;但是要用心去做,所谓天佑勤者,肯付出、肯努力,把心思用到位,一定能做好。
温情的编辑部大家庭
山大报办公室的两排沙发,是我值班的主阵地,是师生座谈会的根据地,也是亦师亦友、平等交流、开放互动的场所,同学们的选题疑虑、工作室的重点难点等都在此得到商议解决。宋君波老师常言希望、盼望成员们与他多多交流,他也总是放下手头工作、不遗余力,倾囊讲述、传授校报故事、办报经验,所谓亦师亦友,正是如此吧。
所谓温情的定义有多种,我想其中一种便是让人想起时会不自觉微笑、内心感觉温暖。研究生工作室有自己的小图书资料库,每年都会进行更新,供成员们传阅。春季团建出游、中秋茶话会等极大增强了成员们的交流联系,年终的表彰大会上同学们更是收获满满,一张张证书、一份份甄选的奖品等包含着对自己一年工作的表彰肯定、对作品的改进建议还有珍贵的满满回忆。2019年圣诞夜,我收到了工作室前负责人米斯琪学姐的爱心包裹,里面是一张代表身份的山大报记者证、十几颗糖、几份印刷着自己作品的报纸还有一张满载祝福的卡片,那是我记忆里挥之不去的温情时刻。工作室负责人给我们每一位成员都花费时间、用心准备的礼物,无关工作任务、无关奖励报酬,是米学姐发自内心地将校报的温情传递,而接收到这份心意的我们也努力地传递着这份温情。
反思创新、学无止境
我手机备忘录里有一个专门的文件夹,阶段性记录着对自己工作的总结及下一步要求,这个习惯的养成既能方便工作的开展,也是对自己不足之处的反思,更得益于编辑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
在报社的一次学习交流会上,有幸听领导、老师们解读《山东大学文化引领战略实施纲要》,其中党委宣传部孙宜山副部长指出,一份报纸的历史就是一个大学的文化史,高校文化延续的载体就是校报。山大报每一段文字、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故事、文化……但在融媒体环境下,山大文化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传播,因此山大报的办报理念、思维也应实现从新闻纸到文化纸、从新闻思维到文化思维的转型,提供有品质、有格调、有深度、有文化的阅读。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对现行工作的反思总结有助于自身的创新进步。山大报之于山大文化的传播作用不容小觑,因此更应创新、革新,完善、进步。
每一次工作开展,是一种学习,向老师、成员们学习如何更好地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每一次选题计划,也是一种学习,学习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前沿热点,学习怎样更好地采访、完善与人打交道的能力。百廿山大数经变迁、分分合合,九十年山大报历久弥坚、薪火相传,人生之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百廿山大,守如磐初心。作为每一位山大青年人应学无止境、气有浩然、自强不息、只争朝夕,秉持坚定初心、造就坚韧意志、书写美好未来。
(王淑平,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曾任山东大学报研究生工作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