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入工作岗位后,埋头于平日工作和日常琐事,已有许久不曾静下心来读书写字。三月初,接到宋君波老师约稿时,心中满是欣喜,一是感怀老师挂念;二是感恩机会难得。终寻得轻松时刻,认真梳理我与《山东大学报》的点滴过往。
自研一加入校报后,我在校报曾“扮演”了三个角色,一是学生记者,二是助理编辑,三是校报研究生工作室负责人。三个角色三种体验,这是校报给予我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将永久珍藏的宝贵回忆。
作为一名学生记者,我在校报经历了人生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采访。从寻找选题、拟定采访提纲到联系受访对象、组织采访再到撰稿、发表,全流程半独立的培养方式让我更加有的放矢,明确各个环节重点所在。犹记学姐帮助修改采访提纲和稿件时的认真批注,大到行文逻辑,小到标点符号。正是在每次与学姐的稿件往来中,才更加明白作为一个新闻人应有的严谨与认真。正是在校报的采访经历让彼时的我更加坚定从事新闻工作的信心,虽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但这份执念曾是我奋斗的最大动力源泉。
助理编辑的职责是在编辑老师的指导下,练习组稿、征集稿件、稿件审改和内容校对。我曾有幸担任校报二版(新闻版)和三版(文化版)的助理编辑一职,负责二版(新闻版)和三版(文化版)部分稿件的收集、修改和校对。在此期间,我曾见过老师们手写批注的密密麻麻的红色字迹,更加敬佩老师们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极强的敬业心的同时也明白自己差距所在,明白了校报承载的意义所在和其特有的学术特色。
校报研究生工作室是为热爱文学、热爱学术、怀揣新闻理想、热爱采访和表达的研究生群体搭建的一个广阔平台。因此,工作室的负责人与其说是管理者,我更愿意理解为服务者,为热爱表达、热爱文字的同学们提供更加顺畅的表达平台而努力着。我一直为曾担任研究生工作室负责人一职感到荣幸,因为研究生工作室为我实践所学提供了沃土,也为热爱新闻写作的同学们发光发热提供了沃土,为大家服务实属心中所愿。再者,这份学生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我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正是在老师和同学的沟通中,我更加明白正确表达诉求、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犹记三月初时,宋老师便将约稿一事告知于我,但心中千言不知从何说起,几经易稿更是无法倾诉心中所想,理不顺的逻辑和干巴巴的文字更是让我头疼不已。最终令我释怀的是,只要心中感念、未曾忘记便是最好的祝福,衷心祝愿山大报纵观天下大事,讲好山大故事,祝山大报越办越好!
(王蒙蒙,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曾任山东大学报研究生工作室负责人、研究生工作室特约记者、山东大学报助理编辑,目前就职于北京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担任咨询师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