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南大学 - 《河南大学报》

相扑之盛兮 宋人之豪兮

作者:□屈晴爽    
2021-06-30     浏览(263)     (0)




  宋代商业繁荣,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娱乐和体育活动的兴盛。其中,相扑这一体育活动在中国古代便一直颇为流行,到宋代更为兴盛。相扑类似于现代体育中的摔跤运动,其名目有很多,又称为角抵、角力、争交等。对于相扑的名目,宋人在笔记中专门加以论述。吴自牧《梦粱录》有云:“角抵者,相扑之异名也,又谓之争交。”耐德翁《都城记胜》载:“相扑争交,谓之角抵之戏。”宋人对于相扑名目的关注,显示出宋代相扑之风的兴盛。
  相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到宋代相扑运动尤为兴盛。一般认为相扑这一运动在春秋战国时就已滥觞,秦代被推广。《事物纪原》中记载摔跤的起源:“角抵,今相扑也。汉武故事曰:角抵,昔六国时所造。史记:秦二世在甘泉宫作乐角抵。”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则记载了相扑更为古老的起源———蚩尤创角抵说。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大战,“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人莫能御”。可见相扑确实是我国一项起源较早的运动。相扑运动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讲武”性质的礼制乐舞,是国家礼制和权力的象征,表演功能并不突出。唐代以后,相扑的表演功能进一步显现,日益成为军队娱乐或民间杂戏的一种。到了宋代,相扑随着市民文化的崛起而进入鼎盛时期。
  宋代相扑之风兴盛,相扑运动快速发展,不仅在民间出现了许多“相扑社”,且宫廷之中也有专门的相扑队。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发展,出现了瓦市、瓦舍等娱乐场所,而相扑选手则一般在瓦市或瓦舍中进行表演,“瓦市相扑者,乃路岐人聚集一等伴侣,以图漂手之资”。随着民间相扑运动的广泛发展,民间爱好相扑的人组成了专门的社团“相扑社”。相扑社艺人专以表演相扑为谋生手段,可聚在一起切磋技艺,交流信息等。且相扑社经常会和其他各种行会共同举办各种节庆表演和迎神赛会,如汴梁每逢二月初八,为“桐川张王生辰,霍山行宫朝拜极盛,百戏竞集,如绯绿社(杂剧),齐云社(蹴球),遏云社(唱赚),同文社(耍词),角抵社(相扑)。”可见宋代民间相扑风气之盛。
  与此同时,相扑表演还经常在宫廷内举行。在节日庆典或宫廷宴会中相扑作为表演项目举行,且常在宫廷宴会的最后一盏酒时进行表演。因此宋代宫廷之中成立了专门的相扑队,相扑选手被称为“内等子”或“左右军相扑”。相扑选手统一接受御前忠佐军引见司的管辖,每三年进行一次考核,日常还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训练。内等子除了在宴会和节日表演节目以外,还负有保护皇帝人身安全的职责。如《梦粱录》载:“每遇拜郊,明堂大礼(祭祀活动),四孟车驾亲乡,驾前有顶帽,鬓发蓬松,握拳左右行者是也。”可见宋代宫廷对于相扑运动的接受力度之大。
  宋代相扑之风极为繁盛,不仅有男子相扑,也出现了女子相扑运动。女子相扑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男子和女子对打,另一种是女子相扑手之间的对打。女子和女子相扑,多为相扑艺人在瓦市卖艺的气氛烘托,有一种打场子的作用,“先以女颭数对打套子,令人观睹,然后以膂力者争交”。除此之外,宋代宫廷之中也有“张椿等十人”组建的女子相扑队。而在《水浒传》第一百零四回中段三娘与王庆在市井比武台上进行的相扑对打,则属于典型的男女选手混打。女子相扑运动的出现,显示了宋代相扑之风的兴盛。
  宋代相扑活动呈现出程式规范化、规则简单化的特点。宋代相扑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竞赛规则,徒手摔倒对方则为胜,且在保证运动员安全方面提出了禁止使用相扑中诸如擒拿和反关节等有害动作。相扑运动开始前还会宣布竞技规则,要求相扑手不得携带凶器,不得致对方伤残。可见宋代相扑运动已处于较为成熟的阶段。当然,随着相扑运动的兴盛也出现了许多相扑高手,《梦梁录》载,临安高手众多,“杭城有周急快、董急快、王急快、赛关索、赤毛朱超、周忙憧、郑伯大、铁稍工韩通住、杨长脚等,以为雄伟耳”。
  宋代虽重文抑武,但宋代皇帝毕竟是经历了南征北战才获得了天下的,他们和他们的子民骨子里就有着一种铿锵的尚武精神,而相扑这种运动则恰恰表现了这种来自于宋代人祖先身上的霸气和豪气。宋代相扑之风兴盛,由宫廷至市井瓦舍,由男子至女子皆对相扑运动情有独钟,这契合了宋代社会文化的开放性特点,是宋代社会和民众心理的反映。(作者系我校文学院2018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