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着凉爽的微风,倚靠在栏杆上的他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朋友圈,全部都是高考加油、高考必胜的励志话语。他关了手机,抿了抿干裂的嘴唇,手插在兜里,望向远方的天空,思绪也随目光渐行渐远……他想起了自己的高中时代,想起了那年夏天,现如今那间教室依旧是热闹的,只是教室里的那群人不再是他们了。
他清楚地记得,那座城市对他来说是拥挤的———街角狭长,人山人海,挨肩迭背。同时那里也是一个幸福的地方,人们各司其职,互帮互助。他走在乡间小路上,微风不燥,偶遇一两个皮肤皴裂黝黑的农妇,背着大箩筐向山的深处走去。他与老式摩托车擦肩而过,老古董轰隆隆地喷出的浓浓的烟油味,掺杂着青草的芳香,一齐被他吸入鼻中。走过街角边,独具特色的叫卖声为这座城添加了一份生气。用红砖瓦砌成的低矮小房子高矮错落地稳坐在路的两旁,一股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尽管生活的艰辛与无奈总是试图向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施压,但纯朴善良的人们始终会让那里充满生机,因为他们很容易满足,所以在这般洋溢着幸福气息的小镇上,连空气都愈发清新了。
那所学校位于县城一隅,朴实无华,但门口的一行大字言简意赅,将学生与市井风情隔开,让他们可以在书香气息中学习生活。在这里,风纪严明。他们可以说是“21世纪的山顶洞人”———智能产品全部禁止携带。从小他们就被灌输最质朴的尊师重道的理念,所有校规校纪都牢记在心,不敢逾越半分。
初次进班,大致介绍了一下自己后,他在同学们的鼓掌声中感受到了细微的亲切感,于是朝他们深深地鞠了一躬。面对口音不通、习俗不同等问题,他要在这里生活学习就必须先“入乡随俗”,于是,漫长的求学之路开始了……那里的老师,采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去解读晦涩难懂的题目,抽丝剥茧地剖析考试要点,借助练习刷题来增加知识点在脑海中出现的频率,以期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知识从而促成进步。每年都有大批的优秀毕业生成为学校最好的招牌,一纸录取通知书是他们努力的证明,因为那里是一个需要进行“地狱般”历练的地方,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大省。
作为一名转校生的他,紧跟老师的步伐,像星星追着月亮,慢慢探索,逐渐融入其中。他有时候听不懂老师的方言,又不善言辞,所以在刚开始,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小透明一样。他十分努力,每天早起,第一个与晨曦见面。上课前他先预习,听不懂的就圈起来,课下解决。他和其他人一样,过着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清风微起,待到上午,从窗外飘来的百花齐香,从远山传来的莺燕啼鸣,给他的生活增加了许多乐趣。
记得他第二学期第一次考试,窗外飘来阵阵寒意,由于难抵北方的寒冷,他胃不舒服,以至于在考试中没有发挥好。老师知道了背后的原因,询问他的身体状况,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一般照顾,这让他体会到了乡村教师淳朴的爱。那之后,老师还会定期询问他的学习状况,以免他落下重要的知识点。
他呢,是个温文尔雅的男生。他最喜欢的是小雏菊,或许花朵配上男生总感觉怪怪的,但他是个例外。他可以把小雏菊的姿态描绘得栩栩如生,也可以再现古代雨雪飞花的壮美。他是一个热爱写诗的文静的男孩子,常人眼中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在他眼里却是一种意境、一篇文章、一首诗歌。
他的前桌是一个样貌平平的女生,因为老师让前后桌互相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他惊奇地发现他们的想法可以互补,这是两种思路的碰撞,让解题方法多了一个维度。后来,女孩给他补习英语,他给女孩补习数学,女孩给她介绍当地的特色,他向女孩讲述都市的繁华。久而久之,两个人熟悉了起来,他们发现彼此默契十足,他逐渐敞开心扉。因为这个女生给他带来了挥之不去的印记,像一朵小雏菊,开在了心里。一场毕业雨为六月原本燥热的天带来了清新的空气,最后要高考了,他们互相加油,收笔的那一刻,他心中默默感谢了陪伴过他的所有人……没有手机的他们渐渐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后来也就理所当然的像散珠一样遗失在了信息时代里,至此难寻。后来,他背起了行囊,一路向北,他和那座城、那些人的故事也没有了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