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传媒学院 - 浙江传媒学院报

《尤利西斯》:极致细腻下的意识流

作者:杨笑珂    
2021-06-15     浏览(463)     (0)



在拜读此书之前,就听到很多声音说这是“最难读的一本书”,挑战了之后才发现——果不其然。
对于这本书,世人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但“难懂”仿佛是公认的。在我阅读次书的过程中,除了不解其意的艰涩和屡屡想要放弃的冲动之外,我竟还品出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全书按照标准的时间顺序进行写作,因此该小说才能在出现如此之多的晦涩难懂之词的基础之上,还能保持严谨的结构与逻辑走向。
单看简介,你绝不会意识到这是被誉为“20世纪一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首”的佳作:全书围绕广告推销员布卢姆于1904年6月16日一昼夜之内在都柏林的种种日常经历,并以这一昼夜作为奥德修斯的海外十年漂泊的缩影。
可能你会问,仅仅一天的时间维度,作者是如何将其延伸为一篇长篇小说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乔伊斯是如何用极致细节的笔触来描述布卢姆的意识流,或者说投射在布卢姆身上的作者的意识流,以及我对于这种意识流写法的观点。
为什么说本书是“极致细节”的代名词呢?我认为除了表现在对一个细微动作的描述的重度,甚至在某些人看来是过分的拆解上,更重要的意义则表现在作者对角色思想的延伸与发掘上。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对海滩上追逐海鸥倒影的狗的描写,还是在最后一章中,作者不着一个标点符号的肆意酣畅的发泄,每个字眼的背后都不是无意义的描写以及空洞的字数堆砌。可以说,这些艰涩的文字的确筑起了一厚重的墙,这也成为这本书的一个标志性门槛。,但如果你真的愿意走近他的话,你会惊喜的发现,如果将耳朵贴紧墙面,仔细倾听,你会感知到这堵墙里,并不只是无趣的水泥钢筋,而是一层一层的巨浪,涌动着的巨浪,后人给他起了一个名字——意识流。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经常听到人们对于意识流的批判以及不理解。而对他的批判大多都集中于其无秩序、随机表达。好像严谨的逻辑就是一部名作的准入标准,作家写下的一句话必须要有前因后果,如果腾空冒出不相关的字眼就要被编辑一皱眉头而后剔除。
但我们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比如直愣愣突然冲入脑海中的一个想法,它可能是你看到了一株花、一棵草、一个老师、一纸碎片后不停不停地延伸后出现的产物。但我们不懂得记录,所以就让他就这么流失掉了,你很难说这不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现在有人把它记录下来了,为了让你看懂还费尽苦心将其组织成小说的语言。所以我们可以放开脑洞想一想:这本小说尽管已经如此艰涩了,但他极有可能只是乔伊斯曾记录下来的意识流中的极小的一部分,更不用放在他整个意识流之中了。
那么问题来了,不同于科普小说、或是历史小说,但能提高读者某一部分的知识储备,这样的意识流小说,我们应该宣扬他的什么呢?
其实我认为答案很简单,就像是哲学至于所有学科中一样,意识流小说的最重要的意义(就我个人而言),就是教导我们不要忘记,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
为此,小说家们不惜用艰涩的语言和不入流的表达来期望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多么伟大的献身精神啊。毕竟不管是什么知识,我们如果妄图发现并传播他,就必定离不开“记录”的这道工序,而这些宝贵的记录,就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极致细腻下的意识流之中。(本报文艺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