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广播台是思政教育的绝佳阵地,优质的广播节目,能在高校学子心中播撒理想信念的种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教育上,在爱国主义教育上发挥重大作用。
青岛大学官方广播台———青大之声已经成立将近二十载。从初期稚嫩的摸索,到目前已经形成完整的节目体系与独特风格,倾注了几代青大人的努力。
一、高校广播台是高校思政教学的重要方式
(一)高校广播台是进行大思政教育的“好拍档”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反复提及的“媒介即人的延伸”观点,广播因其作为一种承载着声音符号的媒介,精准延伸了人的听觉,从而获得“高清晰度”,广播发展史上的“炉边谈话”正说明了声音媒介在政治宣传中的巨大力量。中国广播电视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人民广播电视事业,是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广播虽不属于四级办台的正规军,但是作为一种小范围内高精准的传播媒介,是天然的思想舆论阵地。
如何讲好“思政课”,让思政教育深入人心,是党的各级组织都要认证思考和落实的问题。在大学校园里,广播电视是一种有效的思想宣传工具,声情并茂,深入人心。可以充分利用其媒体属性制作丰富多彩的节目,成为青年群体精神文化的阵地。回望中国广播的发展历程,涌现了一大批叫座又叫好的精品广播文艺作品,例如齐越播报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铁城播报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王进喜》、徐曼播报的《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这些优秀作品鼓舞和教育了广大人民群众,也体现了共和国的播音员们坚守党性,坚守民族精神,坚持群众原则的优良品质,是值得当下高校校园广播的播音员们在新时代传播语境下继承与发扬的。
当前,青岛大学广播台除了常规直播节目之外,还有成体系保留在微信公众号制成推送的专题节目,包括时事热点、生活娱乐、传统文化及外语类节目等。尤其是主打夜读的《晚安心声》以及对优秀学生进行采访的《清音尔语》等的特色节目;毕业季期间的《毕业离歌》和每年冬季的《温暖青大》等原创系列广播剧。这些节目充满青春气息与时代特点,大多取材于青大学子积极乐观的学习与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在策划之初就以“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为宗旨,贴近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走出了一条具有青岛大学特色的校园广播的道路。
(二)高校广播台是弘扬主旋律文艺的“好阵地”
校园广播台作为校园文艺工作的主阵地,以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追求真善美作为最终价值导向。
目前,青大校园内现今没有集体观看的电视新闻的时段,在校生对时事的关注几乎仅限于主动获取的方式,而在主动获取的新闻内容中,更缺少当地新闻,以至于学生对生活四年的城市了解甚少;校园中的公众号更多关注是本社团本校内的一些校园信息,缺乏艺术特色,更缺乏宽广的视野;而作为面向全校师生日播的广播节目则可以打破这些局限,在校园媒体中是最佳的传统文化继承者、也最适合成为主流文化的宣传兵。
例如,转播中央台优秀节目,可以将《新闻联播》《新闻与报纸摘要》等重点新闻节目统编进整体校园广播节目体系中;原创节目的创作可以根据当下主旋律广播电视文艺进行改编创作,丰富节目形态;或邀请地方媒体进校园的形式,既能有效增强高校校园广播的育人作用,还能获得更多业务交流与提升的机会。
(三)高校广播台是学生群体自我教育的“好课堂”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但是校园的德育过程中,“灌输”式的教学不在少数。但是,当代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处理分析问题的能力,除了课堂中进行的他育,大学生的同伴教育也应为重要组成部分。广播台作为一种强团队协作、强内容生产的校园社团,对大学生主体精神重塑起着重要作用,在传帮带的工作气氛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以青岛大学为例,青大的两个校区的广播台在拥有一个共同的专属的工作区域的条件下,在每周都要在相互配合中制作精良节目的氛围里,广播台台员会自觉担起工作责任,彼此之间也能拥有更坚固的感情。同时,台员们在节目内外,以新闻工作者特有的敏感,准确及时、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深入理解—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于受众”的过程,以积极自如的话筒前、镜头前状态,进行有声语言创作,达到恰切的思想感情与尽可能完美的语言技巧的统一,达到体裁风格与声音形式的统一,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出语言文化的精神实质,展现时代风貌,充满人文关怀,发挥广播电视教育和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的吸引力、感召力。青大之声的每一位成员在工作中,都以严格的党性原则要求自己,坚持“小我个性”与“大我的党性”的有机统一, 指导自己业务学习和生活实践。
广播台不仅锻炼了台员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对学校和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专业性和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在问卷中,有42.37%的同学反映广播台已经影响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人生规划。有同学填写道:“更加坚定自己的热爱”“准备跨考新闻与传播研究生”“考虑就业电视台广播台等”“已担任学校宣传老师的工作”“业余兼职有声书配音工作”等等。媒体与文化相伴相生,高校校园广播在滋养广大在校生的同时,更将媒体人对新闻与传播、对传媒艺术的一腔热忱注入了台员们的血液里,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创造能力、思考能力和人文情怀的人才。
二、如何更好践行高校思政教育———高校广播台的创新路径
著名社会学家居伊·德波在其《景观社会》中指出:在现代生产条件占统治地位的各个社会中,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积聚。景观社会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索尔《景观的形态》一书的发表标志着文化地理学的形成。索尔首次提出了“文化景观”的概念用来研究区域内人文地理的特征,因此文化景观就成了反应不同文化集团差异和特征的一面镜子。于是,景观社会既是一种媒介在文化层面的精神建构,同样又成为了受众所必须关注、使用和依赖的对象。
校园作为一个相对独立且封闭的文化地理环境,受到市场化媒介的影响较小,小范围内又有大量的上情下达的信息需要传播,因此高校校园媒体在任何时期都是一种必要需求,兼具传播工具与文化景观的双重属性,但两种属性核心目不相同,使得校园广播节目风格很难统一;再由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以及业务能力的不足,导致校园广播节目往往不尽如人意;手机应用与校园内多个微信公众号也稀释了校园广播的影响力,因此也面临着与传统媒体一样的尴尬境遇。校园广播台如何突围,成为新时代高校宣传的标杆,还有很多可以优化与探索的空间。
在如今的高校,信息传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上传下达,由教学管理部门把控。普通的大学生们也能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并且参与到校园传播中。作为一个现代去中心化的互动系统,校园媒体的作用正好处于互动核心的位置。目前青岛大学的行政组织和多个社团都有其自身的微信公众号,信息分散,互通性差。新时代校园媒体在融媒体中心化建设之后,可以朝着中央厨房模式演变,以校园融媒体中心为核心,向上成为校园行政部门、教学部门的信息发布平台,向下成为普通大学生的信息服务平台,整合、优化、迭代组织内的传播链条。
展望青大之声的发展,应当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业务能力,创新节目形式,强化平台作用,凝聚学校各方力量,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青大学子成长成才。
朱明皓,历史学院2018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