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劳动教育与实践育人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专业性,二者在载体需求上具有相通性,在目的意义上具有一致性。立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价值内涵和工作要求,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是切实发挥劳动教育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中重要作用的重要举措。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推动劳动教育科学融入高校实践育人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践性的根本特征,体现为明确的目的性、平等的主体间性、高度的渗透性和鲜明的时代性。劳动教育和实践育人都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推进劳动教育与实践育人相融合。高校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意识,掌握劳动规律,明确劳动在推动人类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巨大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纠正学生对于劳动的错误认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广泛利用好第二课堂,由教师带领学生外出实践,在实践活动中感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辛勤劳动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
二、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依托,推动劳动教育特色融入高校实践育人体系
专业技能训练作为高校实践教育的重要方式,对大学生提升专业素质、深化专业认同、锻炼实践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劳动教育在融入高校实践育人体系过程中要立足专业,发挥特色。在专业技能训练的前期准备阶段,高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针对技能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等对学生进行培训,引导学生依据实践地点、方式、预计成果等条件进行方案设计。在专业技能训练开展阶段,大学生依据前期方案和实际情况进行劳动实践,不同的专业可以开展各具特色的劳动活动。在专业技能训练结束后,学校将学生在技能训练中的表现和劳动成果进行考核评价,通过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方式推进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提升大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增强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与此同时,高校应着手加快建设规范化的校内专业技能训练实践场所,引进具有专业素养的劳动教育指导教师。
三、以学生社团组织为平台,推动劳动教育主动融入高校实践育人体系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具有广泛的学生基础,将其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平台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内在动力。首先,高校可以在校级层面组建以劳动实践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学生社团组织,各二级院系可设立对接平台,广泛吸纳热爱劳动的青年学生,使此类学生组织社团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专业化劳动教育实践阵地。其次,学生社团组织可以定期组织劳动榜样宣讲、先进事迹展示等活动,让参与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所感悟,自觉向榜样学习。此外,学生社团组织可以依靠校内外资源,通过开展志愿服务类的劳动实践活动,从学生角度出发,自行组队、自主设计、沟通协作,进行项目化的劳动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此过程中,高校要加强指导和监管,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开展活动,例如,建立以活动项目为单位的立项审查、项目跟踪、成果汇总、评价反馈的管理机制,为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提供保障和动力。
四、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推动劳动教育深度融入高校实践育人体系
社会实践项目专业性强、规范化程度高、保障措施完善,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将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是推进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重要方式,也是丰富劳动教育实践载体的有效途径。乡村是了解国情社情的良好平台,高校可以与乡村建立人才培养的联动体系,在乡村广泛搭建实践基地和平台,让学生在求学阶段有机会、有时间走进乡村开展实践调研。学生在学校教师指导与实践基地保障下开展基层服务和劳动生产等实践活动,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增长劳动技能和经验。地方政府也应主动对接高校,加快建设具有专业指导团队的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平台,划分出专门用于劳动教育的项目和空间,在乡村建设大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发挥高校的智库功能,将此类实践活动专业化,为学生就业和乡村人才振兴奠定基础。
五、以创新创业项目为抓手,推动劳动教育有机融入高校实践育人体系
创新创业项目因其富有竞争性的运行模式、成熟的激励机制和广泛的影响力在大学生中有着较高的参与度。以创新创业项目为抓手,推进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实践育人体系,不仅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丰富劳动育人的教育形式,推进劳动育人取得创新性的成果。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劳动教育场地,配备劳动工具,面向师生开放,在鼓励学生思维创新的同时通过劳动将其转化为切实可观的实践成果。此外,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空间,并加强宣传,使学生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劳动的获得感,领悟到诚实劳动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同时,高校还应注意创新创业项目与专业教育的衔接。一方面,要充实创新创业项目指导的教师队伍,设置科学合理的系列课程,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项目,以此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真正让学生付出劳动,提升实践能力。
六、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动力,推进劳动教育持续融入高校实践育人体系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能够为劳动教育提供持续性的动力,有助于形成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良好校风。校园文化活动以其丰富性和广泛性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引导,而这种渗透式的方式恰好有助于推动劳动教育持续融入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第一,高校要通过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各级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在校园里营造劳动光荣的文化氛围。第二,依托各级各类学生社团组织举办劳动教育主题的征文、演讲、朗诵、辩论等形式的赛事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于劳动精神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第三,高校可以设立“劳动教育日”等常态化的劳动教育活动,在此期间开展全校范围的大型劳动教育活动,如主题知识竞赛、劳动成果作品展示、校园劳动打卡等,凸显劳动实践的趣味性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