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天空,弥漫着芬芳的气息。在这个最美的季节,我们尊敬的苗院长永远地走了,走得这么突然,家人、同事、学生以及他所有的师友们,都震惊万分,沉痛不已!昨天的此刻,想必苗院长正在驱车赶往学校的路上,可谁会想到,如今的他,就已经去了另一方世界!苗院长离开我们已整整一天了,此时的我,依然恍恍惚惚,坐在电脑前,却丝毫没有心绪打开,脑海里不断浮现着苗院长昔日的一幕幕画面。
苗院长是我的大学老师。二十年前的这个时候,我正读大四,最后一个学期,苗院长给我们讲授《唐代文学与音乐的关系研究》这门课。从那时起,他的温文儒雅,他的博学多识,他的严谨不苟,就给我们留下了至为深刻的印象。后来,我考取了本校的研究生,在读期间,跟随苗院长一起去阳谷给函授生上课,每周一次,坐大巴车往返。一路上,我们总可以听他讲起一些历史掌故、名人旧事、民俗风情等等,感觉苗院长就像一部“活字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饱读诗书,遍览古今。一个学期下来,我长了不少见识,跟苗院长的情谊亦愈加深厚。后来,我在外读博三年,与苗院长联系并不多。直至2007年,毕业后回校任教,跟苗院长同在一个教研室,不久后,他荣升为分管科研的副院长。这期间,苗院长时常会督促、鼓励我们写论文、报课题,还将自己申报国家课题的经验慷慨分享。就是在他后来担任院长之后,尽管事务繁忙,但也不忘时时关心我们个人的发展。前段时间刚结束的2021年国家社科项目申报中,我的题目因限项被卡,苗院长为此给我打半个多小时电话,从申报书的具体修改,谈到了日后的科研规划和努力的方向,又给了我诸多指点和热情鼓励。从中,我深深体会到苗院长的良苦用心。他的这份殷切之意,我们怎能会忘记呢?
在与苗院长二十多年的交往中,最难忘的,莫过于三年前跟着他去西北田野考察的那段时光。2018年8月6日至15日,在蔡校长和苗院长的带领下,简帛研究中心成员一行11人,到西北简帛考古发现遗址进行田野调查。清楚地记得,在临行之前的那天傍晚,在东校区高教研究院二楼,苗院长专门就此召开了动员会议,安排行程,具体到每一个小的细节。他特别提醒大家,要将考察跟简帛学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考察成果的学术性,建议每一位成员都要带着问题、带着想法去考察……从中可见他虑事周详、严谨细致的一贯风格。接下来的10天时间里,苗院长陪伴着我们跋涉于戈壁荒滩,踏过了古城关塞,探访了阳关、玉门关、汉长城及烽燧等二十多处简帛发现遗址,悠远绵长的河西走廊上留下了大家坚实的足迹。忘不了在兰州机场,苗院长跟大家一起品尝那热腾腾的兰州拉面;忘不了在红西路军安西战役纪念馆,苗院长给我们讲革命者的故事;忘不了在锁阳城遗址,夕阳西下,登高远眺,发思古之幽情,苗院长给我们吟出了美丽的诗篇;忘不了在由敦煌去往额济纳的途中,狂风裹挟着黄沙在戈壁滩上呼啸而来时,苗院长跟大家说的“不要怕”;更忘不了在行进中的汽车上,苗院长跟大家一起引吭高歌蔡校长即兴创作的《行者无疆》……这一切,如此美好,我们又怎能会忘记呢?
去年8月19日,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年会在济南召开,苗院长带领我们7人一同乘车赴济参会,同去同往,和谐融洽的团队关系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引来了兄弟院校们的称赞和艳羡。回来的路上,苗院长跟大家聊生活日常,话学术前景,收获一路欢声笑语。苗院长是我们的一院之长,可作为领导,他从不对我们“居高临下”,更不会颐指气使。《诗经》有言:“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我们的内心里,苗院长就是这样一位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
前不久,也就是4月15日的下午,在学院二楼会议室,苗院长给大家召开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专题工作会议,千叮咛万嘱咐,提醒大家要严格要求学生,把好学位论文质量关,并表示从自我做起,从自己带的学生做起,严肃对待,不留情面。当天的苗院长,身着深色正装,低调、谦逊,而又尽显儒雅气质。会后,我们几个同事聚在一起,在学院楼前继续聊着学生论文的话题,苗院长碰巧从办公室出来,也不约而同参与其中,一如既往的平易、亲切!可谁会想到,两周之后,他就这么离开大家了呢!
今天是周四,是学院例会的日子。多么想,还能够像以往一样,听苗院长布置学院的工作!多么想,还能够看到苗院长那温和亲切的面庞!多么想,昨天发生的一切就是一场噩梦!然而,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了。下午,跟同事们一起去吊唁,朦胧的泪眼中,看到了长眠于冰棺的苗院长,虽然不敢相信,更不愿相信,但他确确实实就是我们的苗院长啊!厅内摆放的一束束鲜花,一个个花圈,一幅幅挽联,无不寄托着亲朋好友的哀思。如此受师生爱戴的一位师者,五十多岁的生命,无论如何都太短暂了,大家都舍不得……
谨以此追忆悼念我尊敬的苗老师!我们尊敬的苗院长!2021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