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情倾国学院 心香祭苗君

作者:宁登国    
2021-05-11     浏览(225)     (0)


2019年6月6日,苗菁在晓光歌词艺术研讨会上发言。

  2018年10月18日,苗菁在“湖畔书谭”讲述《三言二拍》及与京杭大运河的关系。

苗菁院长离开我们已经九天了。这几天,眼前时时浮现出苗院长的影子。真耶?幻耶?梦耶?醒耶?仍然难以接受这场猝然的离别。想不到,4月22日的那次长谈,竟成了我和苗院长的最后告别。他对于国学院发展的谋划和叮咛,至今仍萦绕耳畔,音容宛然。

4月22日是周四,按惯例是学院例会时间。但通知说当天例会取消。想到已有几天没见到苗院长了,下午四点左右,我到办公室拿取听课记录表后,顺便踱到了他的办公室。三个研究生从他办公室出来,很热情地向我问好,个个脸上绽放着笑容,可以看出又是收获很大。苗院长招呼我坐下,桌子上放着他的代表性著作《唐宋词体通论》,看来刚为研究生讲解使用过。

他告诉我说:“你来的正好,我正想找你谈谈。过两天学校要开第五次党代会,我想提交一个讨论意见,将咱们国学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情况说一下,以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你很清楚,国学院虽然成立于2018年10月份,但它不是平地高楼、突如其来的。其前身是我们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王世舜先生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尚书译注》、《尚书》研究、《先秦要籍词典》、《庄子译注》,由此开启了经学研究方向,并成功获得聊城大学最早的硕士学位授予权;然后就是李庆立先生《谢榛诗集校注》和《谢榛诗集研究》所开启的聊城地方文献研究方向。以此为基础,筚路篮缕,一路走来,其间因各种原因,有波折,有兴衰,这都是你经历的,最清楚。”谈至此,他轻轻地干咳了几下,因数月前曾在脑科医院住院过一段时间,明显消瘦了许多。医生曾建议他要长期休养,但他出院后第二天就上班了。

他端起水杯含了点水,略皱了一下眉头,继续说:“2018年,蔡(先金)校长成功申获两个省级科研平台,一个是简帛学研究中心,这是个省级社科规划重点研究基地;一个是山东特色文献与传统文化‘双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它现在虽然是个培育建设中心,但也是省教育厅科研平台,起点都很高,以此为支撑,成立了国学院。蔡校长高度重视国学院建设,并聘请姚(小鸥)老师、季(旭昇)老师两个特聘专家全力指导,我们要把它建设好。你作为具体负责人,一定要牢牢抓住‘特色文献’这个中心不放,要守住,中间不能放弃。该引进人的就要积极引进,该走出去的就要走出去。我知道一个学科的培育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也不能老是坐而论道,不见产出。今后要带领大家人守一地儿,不动摇,不游离,多出成果才是。这次党代会上讨论时,如时机可以,我要提提这个事儿。”苗院长说完后,望了望窗外。硕大的法桐已由原来我入校时碗口粗的树苗长得参天蔽日,绿荫婆娑。

作为国学院两个中心的负责人,苗院长不仅如此说,而且竭尽全力,带领团队成员默默做了很多工作。2018年8月6日至15日,为了增强简帛考古发现的现场感,开拓学术研究视野,苗院长和蔡校长亲自带领团队成员11人,历时10天,纵横近万里,进行了一次河西走廊简帛出土遗址实地考察活动。在考察过程中,苗院长充分发挥其诗词专业优势,走一处,写一处;写一处,诵一处,显示了其过人的才华和对边塞的思考。这里仅择录他考察瓜州、锁阳城、嘉峪关、黑水城时的四首即兴创作诗歌,可窥其才思。

瓜州凭吊

少小喜边塞,诗中有瓜州。

戈壁塑方城,人称即此州。

沙中寻锁阳,黄昏始登楼,

墙上抚城看,沙棘锁荒丘。

锁阳城万里山河万里川,孤城遥望是祁连。荒滩遍地尽沙丘,奈何春风不度关。嘉峪关祖业不可弃,弃之留祸殃。寸草不生地,石子入宝藏。黑水城

城大势压锁阳城,地下所见到元明,

版画绚烂有四美,翻看河长汉遗英,

文明纵横续华夏,元昊兴国贯其中,

莫轻满夷无文化,都入中华物古中。

(李如冰老师据苗院长录音整理)

2018年10月19至22日,苗院长和蔡校长在我校东湖宾馆主持召开了第七届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3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聊大,就出土文献与古代文学研究的相关问题切磋研讨,极大地扩大了国学院的影响力,增进了团队成员与其他高校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相关会议论文汇编为《中国简帛学刊》(第三辑),2019年10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2019年12月9日,省教育厅、财政厅领导来国学院对特色文献与传统文化双创协同创新中心的工作进行评估。苗院长从科研创新、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汇报,得到了评估组的一致认可。简帛学研究中心被评为校级A类科研平台。为准备汇报材料,苗院长亲力亲为,一丝不苟,我仍清晰记得当时和他一起在国学院中午泡面的情景。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国学院成立不到三年的时间,便承担了国家级重大、重点及一般项目12项、发表论文42篇、出版学术专著8部、获得山东省社科特等奖等4项奖励,成绩可观。

尤其难得的是,虽然担任行政职务劳力费神,但苗院长的学术科研却一如既往,而且大有后来居上、渐入佳境之势。他的山东省社科重点项目《图说运河文化(12WC1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京杭大运河与明清文学研究(16BZW082)》、山东省社科重大项目《<子海>子课题 (12SWTJ03)》、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项目《范石湖集校注》等,以及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明清小说研究》等刊物发表的重要论文,都是在他2012年担任行政职务以后完成的。正如他在《现代歌词文体学》一书的《后记》中所说:“我越来越觉得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它那个时代的音乐文学,而我们对它的了解是太少了。我以后还会不懈地努力,在音乐文学这块园地中断续耕耘。”著名歌词创作者乔羽先生曾专门致信苗院长,对其学术成就给予激赏:“从一个新的历史角度来审视当代歌词,给它以正确地评价,给它以有益的指导,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披荆斩棘,谈何容易。你的出现便是一个明确而响亮的信号,有林中的响箭,空谷的足音的意味。”(《现代歌词文体学·乔羽给苗菁的一封信》)

人生如梦,充满太多的想不到。半月前,苗院长在会议室与老师们座谈经典诵读,一时兴起,曾一展歌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浅吟低唱,音惊四座,想不到竟成空谷绝响了。现在方已立夏,门前的月季花开了,借一瓣花香,泪祭苗君,惟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苗君安息!2021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