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农业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报》

如何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强化人才分类评价导向,推进人事制度改革(KPI)

2021-04-30     浏览(141)     (0)

学校将以教育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为根本遵循, 及时修订职称评审条件、 教师岗位分级申报条件及各类人才评选条件; 全面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适时发布实施《南京农业大学学院考核及绩效津贴分配实施办法》,构建导向明确、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综合激励机制, 激发学院和教师的内生动力, 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

历时多年酝酿, 新一轮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实施方案即将落地,有两个关键点, 一是如何将学校发展目标转化为考核指标,建立体现分类、相对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 二是考核结果如何有效运用, 建立体现绩效导向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新的制度体系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理顺学校、学院、教师三者之间的关系,改“校办院”为“院办校”,赋予学院更大自主权。 调动积极性, 强化学院发展与学校战略目标的关联性, 强化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关联性, 通过设定 KPI 考核指标体系,压实学院主体责任,同时将责任和压力传导到每一位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强化目标管理和责任意识,激发整体人力资源活力。

二是对标“双一流”建设核心任务和学校工作重点,聚焦关键核心指标。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大“人才培养”指标权重,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基本要求, 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方面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以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为主线,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三是体现绩效导向、 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学校通过 KPI 评价结果核拨绩效津贴,学院能得多少,取决于教师创造的绩效总量;学院通过教师考核结果进行自主分配,教师能得多少,取决于个人为学院绩效总量贡献。改变单位之间、个人之间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差别不大的现象。

四是体现分类指导, 突出绩效导向。 既要考虑单位之间的共性要求,也要考虑不同单位之间、同一单位所处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考核注重过程评价、发展性评价。 既要考核各单位对学校事业发展的贡献度,也要考核单位自身的发展度;既明确发展目标任务的高标准导向, 也划出明确的底线约束,确定负面清单。

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本着分类施策的原则, 进一步建立健全用人评价机制,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提供应有支撑,搭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发展平台。 一是探索长周期考核,过程性评价和周期评价相结合,农业科学具有研究周期长的特点,适当延长考核周期很有必要; 二是突出原始创新、强调解决重大问题,对于科研业绩方面的考核,把原始创新和解决重大问题放在首位,淡化论文数量、淡化影响因子、淡化专利数量等, 重在质量和实际贡献;三是在职称评审中继续探索并完善“代表性成果”申报制度,推行“小同行”精准评价,推动人才评价从“量化导向”向“质量导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