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高质量汇聚青年人才力量。 优化青年人才岗位设置、评选条件、评审程序,通过更加灵活的引进机制,引进一批学科匹配度高、发展潜力大、能够独立推进某个学术方向的青年人才。 二是“超常规”支持青年人才成长。 给予符合青年人才发展特征的重点、倾斜支持政策,在实施“钟山学者计划”的基础上制定青年人才综合培育机制,研究条件和资源配置统一调配,重点保障。 三是营造青年人才提升的良好氛围。 完善青年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健全青年人才帮扶机制,探索建立青年人才成长联系导师制;构建青年人才合理评价体系,给予青年人才足够的发展空间,适当宽容、鼓励探索,鼓励青年人才潜心研究。 只有青年人才培育发展好了,才能进一步形成集聚人才的“马太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