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的重要使命。在建校70周年之际,本报特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家谈”专栏,旨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审美特色,在校内营造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每一位师生的心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包括仁爱、和合、忠孝、敬业、友爱、自强等思想,这些思想积淀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最深层次的价值追求。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要把传统文化中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思想展现出来。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为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注入了新的活力,用创新的方式对蕴含着中国精神命脉的传统文化进行着传承。
第一,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与当代的生态文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中都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儒家主要是从道德层面进行论述,孟子提出了友爱他人、爱护生物的“仁民爱物”(《孟子·尽心上》)观点,程颐以“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孟子·梁惠王》)来阐释“仁”,张载“民胞物与”的观点,这都是从人道德的角度来讲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而道家则主要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思想和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思想都体现出了道家的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当今社会,全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我国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汲取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现代人所追求的生态文明理念中注入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天人合一”思想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
第二,传统文化的“理想世界”与当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周易》认为“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周易·咸·彖》),就是说圣人的美好品德感化了人心,天下就会安定和平。《尚书》中说“克明俊德……协和万邦”(《尚书·尧典》),表明国君应当修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使天下万邦和睦团结。《礼记》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篇》),朱熹注《周易本义》时说到“万国各得其所而咸宁”(《周易本义》)。这些思想都是古代人民对于理想世界的美好愿望,以及达到理想世界的路径。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全球治理观的一个重要价值观念。我们应当将传统文化中“理想世界”的思想上升为当代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
第三,传统文化的“逐梦精神”与当代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我国自古就有逐梦精神。《诗经》就有反映奴隶期望摆脱奴隶主的压迫,寻求理想邦国的诗句:“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经·国风·魏风·硕鼠》)。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中还描绘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集》)的理想社会状态。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神话故事也体现了逐梦精神,盘古开天辟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旧世界的突破,对新世界的向往和勇于开创新世界的勇气;女娲补天反映了人们勇于改造天地的斗争精神和雄伟气魄;而“嫦娥奔月”则体现了古人对月亮的崇拜,飞向月亮的梦想。2018年12月8日,以“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命名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返回地球,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探索月球的逐梦精神,也体现出中国的航天梦。中国的这一个个航天梦、航母梦、强国梦、强军梦等等,构成了伟大复兴中国梦。伟大复兴中国梦体现了中国人民从未间断过的逐梦精神。我们应当结合时代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梦精神”,并对其进行创新与发展。
第四,传统文化的“自强不息”与当代的中国创造。中国古代人民自强不息的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除了古代四大发明,还有许多事物能够体现出中国古代人民的创造精神。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龙的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深厚的创造精神,龙有“九似”,龙的身体角、头、眼等九个部分,分别是根据鹿、驼、兔等九种动物身体对应的部位来创造的。我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不少体现创造精神的思想,《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周易·系辞下》),也就是说,事物发展过程中,总有一种力量会促使其进行改革和变通;《礼记》中记载了一句商汤王刻在澡盆上的箴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引申到精神、品德、思想层面,就是要不断反省自身,强化思想品德修养;《易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象传上·乾》),是说天地不停地运转,人应该效法天地,不停地革新、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了以创新为驱动力的发展战略,指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并鼓励大众创新。近年来,我国发明专利申请书逐年递增,并且在航天、航海、卫星导航、高铁、通信设备等领域创新成果显著,充分体现了中国“自强不息”精神。“自强不息”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的精神特质,古代人民勇于突破现状,不断革新,坚持改革和变通和进步的思想,对我们当代实施创新战略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筛选出其中具有当代价值意义的内容,对其思想精神进行时代性再创造,充分彰显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