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正值50周年校庆之际,意气风发的我们带着青春、带着梦想、带着期许来到了沈阳工业大学。
我还清晰地记得,入校后第一天,我见到了一位美丽知性、梳着低马尾的女老师。那天的阳光格外明亮,站在逆光中的她,似乎身上发着光,亲切的笑容,伴着温柔而又清晰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大家好,我叫林莘。今天由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咱们电气工程学院的各个研究所和实验室……”不久后我就知道了这位美丽的女老师就是行业内大名鼎鼎的林教授。她的讲解深入浅出,使我了解了我的专业,并为之感到自豪。由此开始我认识了学校里每一位教导过我的老师。到了今天,我已然成为了工大的一名教师,却依然会以这种心态去对待自己的工作和身边的老师同学。我想这便是工大精神的传承,这便是真正的工大人。
到了大学后,学习并没有想象中的轻松,但绝不是高中时的单一和重复,也绝不是老师的耳提面命,却是自己往返于教室和图书馆,独自找工具书,找答案或求助于老师,忙碌又充实,这便是我的学习生活。我读书的时候是在工大的老校区,我熟识每一条走过的路,却无心去看一路上的小花小草。只记得春风中一路上桃花的粉红和迎春花的明黄,夏日里可以遮阳的参天杨树的翠绿,秋阳中银杏叶满地的金黄,冬季干净的雪白和傲骨苍松的墨绿。这也是我真正爱上学习的地方,一个充满热情、对真理无尽渴求的地方。
还记得即使是周五的晚上,每个自习室的角落里都会有认真学习的身影。当时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壮志和年少的畅想。现在虽然已经是人到中年,但是热爱学习的种子在我心里不仅仅生根发芽,已然枝繁叶茂。这也是工大的传承和精神,她是植根于生命里的血液,也是对知识脚踏实地的坚持。
研究生毕业后我曾经离开过母校,去了法国,成了工大名副其实的校友。见过了幽静、现代、精致的法国校园。喜欢那里蓝得透彻的天,享受着只有一杯咖啡的浪漫午后。可有谁知道慢生活的节奏下面却涌动着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当工大召唤的声音传来时,我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工大。祖国就是我的根,工大就是我的家,我又回到了家,就如我从未曾离去!
这次回家,我的身份从工大的学生、校友变成了一名教师。几年前的铁西老校区已被城市的繁华所掩盖,新校区却是满眼的红墙绿树,小溪潺潺,美不胜收。
我成为了教务处教材科的一名教师,教材科的工作使我看到了工大对学生们的关爱。工作中,我利用Excel数据库功能导出、整理并计算数据,加入在线查询功能,学生可以随时了解到自己的教材消费情况,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工作创新,还会有一些小小的成就感。但在几年后的今天,学校对设备和软件进行更新换代,毕业生们已经不再需要进行教材款结算了,所有教材可以即买即算。工大现代化办公正在走向便捷高速的未来。
2015年10月我来到了行政服务中心(原国有资产管理处),成为了招标与采购中心的一名科员。招标工作首先需要的是较强的专业性,从来没有过招投标经验的我开始认真学习各种法律法规,以及方方面面不断完善的新政策,这些都需要及时消化和更新到工作中去。同时还需要学习编写各种招标方式的招标文件,理解其中各个关键性环节,以便于更好地服务于老师,为学校和老师采购质优、价美、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工程及服务。
现在,我已经在工大工作7年了,看到学生们能够按时上课,在图书馆和自习室安静地读书,看到许多教务人在身后紧张高效地工作,看到图书馆的员工深夜才能回家。一路上美丽的风景,舒适干净的宿舍楼和教室,可口的饭菜,背后是众多后勤人默默付出。
今天的工大这么美好是每个工大人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我知道并深信未来的工大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