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武汉大学 - 《武汉大学报》

杨昌林:藏族学生的“武汉阿爸”

作者:冯林  本报记者    
2010-11-05     浏览(181)     (0)

 

    2010年2月,74岁的杨昌林冒着湖南湘西山区大雪、冰冻堵塞交通的危险,两天两夜没睡觉赶回武汉;又冒着大雪赶到武泰闸菜场,购买了80多斤鱼肉,又到武大附近购买了60多斤糖果、饮料,为的是让在武汉的藏族学生过个热闹年。今年国庆节,他又组织在汉学习的藏族学生400多人在华中科技大学进行国庆联欢。
    这位杨昌林,就是在汉藏族学生无人不知的“武汉阿爸”。
 
     一直是在汉藏族学生的“武汉之家”
    简朴的三居室住宅,摆设着七八十年代的简易家具;就连客厅正面墙壁上那张唐卡式的艳丽的布达拉宫画幅也是极其简易的;对面的墙上,挂着哈达围起来的女主人的遗像,她是杨昌林的藏族妻子次仁德吉。
    你几乎不能相信这个小小的三居室竟能容纳下那么多学生,那么多亲情。“我要尽量让学生们感到,德吉妈妈还与他们在一起。”他说。
    我校体育部退休教师杨昌林提起这些事时纯朴淡定。他时常回忆起妻子在世时家里的热闹场面:次仁会一边哼着歌儿,一边用藏族特有的竹筒上下搅拌着酥油茶,忙着招待客人。那些藏族青年学生欢聚在一起,喝咕嘟、做幸运片、唱歌、谈心,像一家人一样相亲相爱。
    “从武汉学习毕业回藏的学生逢人便夸‘武汉妈妈’‘武汉爸爸’。从阿里到昌都,从拉萨到边远的县城,一传十,十传百,要到武汉学习的学生哪有不知道的。”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毕业的藏族青年格桑罗布说。
    他们几乎将全部节假日用在接待上。打酥油茶,酿青稞酒,捏糌粑……一切按照藏族礼仪。就连次仁在西藏工作的弟弟也成了寄送土产的运输队长。他们管吃管住,帮买飞机、车、船票。“我们这样做是为了藏族青年的未来,为了藏族同胞能摆脱愚昧和贫困。”这对于“武汉妈妈”次仁尤其意味深长。是解放军救了她,送她进入藏族民族学院读书,从此开始了新的人生。
    “我们入学不到一周,在武大的9个和地大的十几个藏族同学就被杨老师请到家里吃饭。一次两次这样做是可爱的,而他们30年如一日坚持下来,那就是可敬的。”从小学毕业就一直受到汉人爱的接力培养,在辽宁读完初中、在北京读完3年高中后,考进我校水利电力学院的大四学生边久次仁说。5年来在汉各个高校的藏族学生已增到近600人,杨昌林仍然坚持请藏族新生到家中做客、聚餐,帮助和支持藏族学生的雪域文化艺术节演出、展出等各种联欢活动,组织欢送毕业生聚餐和合影留念;每年寒暑假请留校的藏族学生到家中来,或到每个学校探望他们;支持学生开展“德吉杯足球赛”。
    “这些活动费时间费精力费钱,但是值得:有利于促进他们全面成长成才。” 杨昌林说。
 
   一直是在汉藏族学生的“指导教师”
    “我妻子次仁德吉五年前去世时,武汉市委统战部的负责人立即到家悼念,并对我说,老杨,你把藏族学生的工作抓起来。我回答,一定抓好。事实上,他不说我也会这样做。因为藏人把自己最优秀的女儿嫁给了我。”
    2008年3·14暴乱时,一些高校请杨昌林出面做工作,藏族学生们的情绪很快平静下来。杨昌林知道这里有“武汉妈妈”的一份功劳,“她是盛开在武汉的雪莲花。”正如西藏自治区商检局干部米玛次仁在一次欢送“武汉妈妈”回家时所说:“您和您的家人为来自西藏的学生所付出的心血,是无法用一句感谢所能表达的。从1978年至今,得到过你们关心、照顾的人实在太多了。一个来自牧区的学生四年来未收到过一封家信,只收到过30元钱,使他生活困难、性格孤僻,是您帮助了他、教育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一个学生有病住院,医院曾下了三次病危通知,可校方连学生转到哪个医院都不知道。是您,几经奔波,像母亲一样照顾他,使他转危为安;一个学生酗酒闹事,校方已决定劝其退学,连学生家长都不情愿到学校接人,是您出面做工作,最终让校方改变了决定;由于学校伙食费的问题,一个班的学生集体打起行李离校出走,校方劝说无效,是您苦口婆心,耐心说服他们,使他们继续完成学业。”
    “武汉爸爸”平时一直对他的藏族“孩子们”疼爱有加,“平时我们注意教育他们尊重同学,敬爱师长,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武汉某大学物理专业一2004级女生,要报考英语专业八级没有被批准,为鼓励她这种胆识和精神,杨昌林把这件事反映到教育部民族教育司,结果得到了报名考试资格,这位学生很顺利地通过了英语八级。
    “进一步重视并落实西藏学生的英语和高等数学教学效果……”杨昌林还给湖北省委高校工委、湖北省民族工作委员会和湖北省教育厅提出了关于藏族学生培养的五项提议。
    他一直关注着在汉藏族青年学生的成长,关注着他们的未来,关注着西藏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