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毛泽东诗词,可谓“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州风雨,笔下有雷声。(高亨)”其诗词气魄雄奇,气势恢宏,显现出了独特的伟人气魄。
踞高气魄
毛泽东的诗词里,极形象地传达他精骛八极、视通万里的踞高气魄。
1910 年,毛泽东离家外出求学时写了一首《七绝·呈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诗中出现了一个空间无限大的世界,展现了毛泽东胸怀天下、立志四方的豪迈气概,人生一出场,站位就高。
1925 年,在《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下阕里,毛泽东提出并回答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紧迫而严肃的问题,坚信中国革命的前途将是这批“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青年人,他们将会激流而上“浪遏飞舟”,成为社会和历史的主宰。《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中“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馀子”一句,毛泽东意识到中国当时正处于需要产生历史巨人的时代,而“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充分展示了毛泽东登高望远、呼唤天下的踞高气魄及唯物史观的精髓。
1945 年 8 月重庆谈判时,毛泽东在《重庆日报》发表的《沁园春·雪》,他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回溯历史:“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展示出超凡脱俗的豪迈气魄。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东西方冷对峙和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前,毛泽东始终关注祖国的独立与安全,他站在国家和世界的高度,于 1962 年写下《七律·冬云》:“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视反华势力为蝇,过不了冬。1963 年写就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毛泽东视反华势力为蚁虫: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并且“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以此号召全世界人民联合起来,打倒帝、修、反,赢得世界和平。
决胜气魄
毛泽东诗词反映出中国革命是推翻一切剥削阶级和一切剥削制度的伟大革命,展示出他坚韧不拔的人格力量和敢打必胜的决胜气魄。
1928 年的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毛泽东创作了《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敌人落荒而逃,黄洋界保卫战胜利,毛泽东的决胜气魄得到了映证。
在延安“反围剿”时期,我红军一面联系国民党中的左派力量,组织抗日统一战线,一面挫败国民军队的进犯,延安实力不断扩展、壮大,在全国很多地方建立了解放区。毛泽东作诗《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赠给越山驰骋、夺关斩将、多次打败国民党部队的彭德怀:“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解放战争时,辽沈战役胜利后,毛泽东以大气魄同时组织指挥淮海、平津战役,重击精锐,卷席千军,其《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非常形象地显现出毛泽东领导中国红军打败国民党军队决战决胜的阵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的决胜气魄仍然旺盛。1950 年 10 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援朝。11 月 6 日,我军在妙香山歼敌一万五千人。捷报传来,毛泽东作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颜斶齐王各命前,多年矛盾廓无边,而今一扫纪新元。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这首词表现出伟人阔大的胸怀,堪称大手笔。毛泽东强硬的决胜气魄,令全世界惊诧。
乐天气魄
毛泽东有着天生乐观精神和平静心态。他的诗词中明显展现了愉悦、乐观、豪放、豁达,必胜的乐天气魄。
红军行程两万五千里,敌人围追堵截,用时一年,跨越十一个省的长征。毛泽东将其“万水千山只等闲”地串起来,绘成一副壮观的图画:“三军过后尽开颜”。1929 年 12 月,慑于红军主力入闽,蒋介石组织“三省会剿”战争进行中,毛泽东写了这首词:“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犹如一幅翻山越岭,马嘶人唱,红旗飘舞,威武雄壮,乐观神速的壮丽美图。
毛泽东 1965 年 5 月在《重上井冈山》中写道:“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这里的一切让他兴奋不已。笔锋一转,欢快地写景:“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然后写愉悦的心境:“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结尾处,写革命者的精神状态:“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同样是写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年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这两首词以欢快词调和愉快的神情反映出毛泽东对井冈山的钟爱,同时含蓄地表达了要创造比过去 30 年更伟大更惊人的奇迹的决心。
《念奴娇·鸟儿问答》:“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这首主题为“反修”的词借用鲲鹏鸟和蓬间雀的形象和故事一问一答,让伟大与渺小、高尚与低下形成鲜明对比,幽默诙谐。
《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杨花柳絮,忠魂升天,词中充满着浪漫主义的神奇想象,将“悼亡”主题提升到婉约兼具豪放的崇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