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北石油报社 - 华北石油报

巍巍照金展红旗

2021-03-14     浏览(111)     (0)

行走在陕西铜川市耀州区的山区,到处是纵横沟壑、石峰千仞,斧劈刀削苍山骨,曾经硝烟远,如今醉游人。吸引人们前来的不只是奇绝的丹霞风光,更是那段激情澎湃的革命岁月。

瑞金在南,照金居北。习近平总书记说:“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上世纪30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将红旗插在了陕西照金的深山之中,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西北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山木无言,艰苦卓绝的革命故事穿越历史,熠熠生辉。

“最根本的是要有根据地”

山间清晨,汽车翻过一道道川沟,抵达照金芋园村,这里便是田发义的家。

79岁的田发义身穿灰棉袄,头戴蓝布帽,精神矍铄。进了屋,围着滋滋响的火炉,老人家打开了话匣子:“额大(父亲)开始在芋园闹革命时,还是个十几岁的娃娃。”说起父亲田德法,老人家一脸自豪。

芋园,是照金东北的一个偏僻小村落,西上党家山,可通薛家寨。当年,这里是照金最早闹革命的地方之一,骁勇善战的芋园游击队随后上了薛家寨,参与了根据地“大本营”的建设。

习仲勋第一次见到刘志丹时,刘志丹分析形势:“几年来,陕甘地区先后举行过大大小小70多次兵变,都失败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军事运动没有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没有建立起革命根据地……现在最根本的是要有根据地。”

为什么选择照金?一是山高林密、便于隐藏,二是百姓困苦、革命热情高涨。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陈列着大小两个粮食斗,讲解员介绍:“当地的土豪劣绅压迫百姓,大斗收粮、小斗出粮,广大贫苦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932年2月20日元宵夜,枪声在照金街头打响,刘志丹和谢子长率领的红军陕甘游击队奇袭当地民团,照金革命的烽火就此点燃。

同年12月,红军陕甘游击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建立的最早的正规红军。建军之初,几个人分不到一杆枪,连土枪都稀罕,大刀长矛甚至农具都成了红军战士手中的武器。首战焦家坪、火烧香山寺、鏖战庙湾镇……红二团转战照金各处,让当地民众欢欣鼓舞,敌人闻风丧胆。

前线战斗遍地开花,后方群众工作如火如荼。1933年4月,陕甘边革命委员会成立,不少参会代表不识字,就采取投豆得票的办法。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革命的种子在照金扎根出苗,当地群众说:“人们都愿意跟着共产党走。”

“没有老百姓,就没有红军寨”

在薛家寨一号寨洞的山坡上,许多游客都会在一方墓碑前驻足凭吊,烈士李妙斋长眠于此。

1933年9月,国民党反动派纠集部队围攻薛家寨,陕甘游击队总指挥李妙斋指挥部队奋力反击,在追击逃敌时中了冷枪,与警卫员一起英勇牺牲。

照金镇田峪村村民祁志华说:“我爷爷祁振海是红军联络员,把给家里老人准备的两口棺材偷偷拉上山,才把两位烈士安葬。”薛家寨失守后,土匪民团把两位烈士的棺木挖了出来,后来,附近村民又秘密将两位烈士重新入殓下葬。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土地革命运动废除了强加于农民的佃租、欠债和苛捐杂税,极大地调动了照金苏区群众的革命积极性。据统计,30多名优秀子弟加入主力红军,百余名热血青年参加地方游击队。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