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 - 《天津大学报》
黄诚:以血肉之躯呼唤抗日救国

黄诚,1914年生于河北安次县,1930年秋入北平第四中学;1932年考入天津北洋工学院预科,1934年夏考入清华大学地学系,参加了“民族武装自卫会”“世界语学会清华分会”等中共地下党领导的爱国进步团体。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全国掀起抗日热潮,北平第四中学师生联合开展了爱国运动,物理学教师李直钧、化学老师刘伯忠都是领导人。次年春天,老师被迫退出运动,黄诚与同学们一起秘密筹组了学联。学期末,学校教务处召见黄诚,客气告之:“你们赶快离校吧。”离校后,怀有工业救国理想的黄诚考入了天津北洋工学院预科。没过多久,为了抗议日本便衣队制造的“津沽变乱”,学校发生了两次“学潮”,黄诚也积极参与。那时津沽一带已是日本人的天下,北洋学潮,非同小可。学期末,黄诚再次被告知:“准许预科毕业,但不准进入本科。”面对压力,黄诚不屈不挠,1934年夏,他考入清华大学地学系,此时已是华北危急,国事日非。黄诚在继续学业的同时,仍积极参与着抗日救亡运动,在1935年夏天加入了民族武装自卫会,当年的“一二·九”运动后成为救国会成员。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华北事变,进一步蚕食中华领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北平各校相继成立了抗日救国会,黄诚当选为清华大学救国会主席。救国会发表《告全国民众书》,喊出了华北学生的共同呼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爆发。黄诚作为清华大学学生请愿游行的领队,带领同学们冲破反动军警的阻挠,以血肉之躯呼唤抗日救国。1935年学期末,学校布告开除了黄诚。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洗礼中,黄诚于1936年1月加人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4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6年2月29日拂晓,400多名武装军警闯入清华园,手持“黑名单”搜捕爱国学生,遭到广大学生的坚决反击。黄诚等抗日救亡运动积极分子均被列入了“黑名单”。傍晚,又有5000多军警来清华抓人,同学们在救国会的组织下早已作了戒备。名列“黑名单”的学生均有组织地躲避起来。“二·二九”反逮捕斗争之后,黄诚同清华救国会的其他成员一起,又组织了清华同学参加了“三·三一”和“六·一三”游行示威。暑假期间,学校以“违反校规,不知改悔”为由将黄诚等4位救国会委员开除学籍,另有13人受到记大过处分。黄诚等被处分的同学在压迫下毫不畏缩,他们一面向学校当局进行说理抗争,一面用自己的切实体验,呼吁“师生合作,一致救亡”。
这年9月,在地下党组织和进步教授吴承仕等人的协助下。黄诚转学到中国大学,就读于国文系。10月10日,北平学联在燕京大学召开代表会。黄诚被推选为北平学联主席,同时还担任了中共学联党团书记,同王文彬、孙世实等人一起担负起北平学联的领导工作。北平各校的救亡运动更加蓬勃开展起来。
1937年1月,黄诚被捕入狱。在狱中,他一面保持了同狱外中共北平学委和北平学联的联系,一面组织狱内难友进行了机智勇敢的斗争。经地下党组织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营救,他于3月中旬获释。“七·七事变”,北平沦陷后,中共北平市委指定由蒋南翔、杨学诚和黄诚等人负责接收各校学生中共党员的组织关系,组织各校学生的撤离。8月底,黄诚离开了北平。
1938年春,黄诚投笔从戎,参加了新四军,在陈毅指挥的一支队工作,不久调到军部,任军政治部秘书处长、政治部秘书长,协助袁国平等同志开展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1941年初,皖南事变爆发,黄诚不幸被捕,被关押进上饶集中营。国民党顽军公然诬蔑新四军“叛乱”,要他“反省”“自新”。黄诚义正词严地痛斥顽军:“我们新四军是抗日的队伍。几年来转战大江南北,战绩辉煌,有目共睹,我们一不投降日本、二不掠夺百姓,一心只为抗战救国,不惜流血牺牲,这难道有什么罪吗?难道有什么过可悔吗?”面对威胁,他视死如归:“革命是我们的权利,牺牲是我们的义务,从事抗战,无愧于心。我绝不因斧钺在前而变初衷!”
1942年4月23日,黄诚从容就义,年仅28岁。(本文内容源自《文化记忆》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