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 - 《天津大学报》
马耀南:投笔从戎以身殉国

抗日战争时期,北洋大学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批民族英雄,他们的光辉业绩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这其中就有赫赫有名的马耀南。
革命烈上马耀南,原名马方晟,1924年考入国立北洋大学机械工程系,1930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马耀南1902年出生于山东省长山县沟西村。17岁时,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1924年,22岁的马耀南受当时“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决心以赤子之心报效国家,他升学的目标是蜚声中外的天津国立北洋大学。1924年夏,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大学。
这时,正是我国政治舞台发生大变化的时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改组了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工人、农民、学生运动蓬勃开展。马耀南从国共合作领导的南方国民革命中看到了国家的希望。这时的马耀南参加了国民党,情绪饱满,十分活跃。在学生中,他是北洋大学学生领袖之一;在政界,他是国民党天津市党部领导成员并与进步教授张友渔接触。他带领学生上街游行,抵制口货,反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1928年济南惨案爆发后,他倡导创办“五三”工厂,以牢记民族血仇,唤醒国人。1929、1930年,天津爆发了工人罢工,马耀南是领导人之一。
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南京建立反革命政权后,远在北方的马耀南尚被蒙在鼓中。1929年3月,他以天津国民党代表身分去南京出席国民党三大时,看到了官场的腐败,党国要员用贿赂拉拢代表,争选“中委”。马耀南对这些蝇营狗苟之徒的丑行极为愤慨,他拍案泄忿,中途离席。返津后,他参加了国民党改组派,利用各种机会发表文章,从事倒蒋活动。
1930年,马耀南经过6年的北洋大学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因其反蒋锋芒毕露,他被以“亲共反蒋”的罪名开除了其国民党党籍,并遭到了下令通辑。他速离天津,蛰居乡下,在河北永清县中学当了一名普通教员,继而去江苏南通一所私立大学任教。这时期他傍徨苦闷,在日记中写道:“盗贼横行天下,敲人脑汁,吸人血肉,想来真叫人痛恨切齿。”1933年夏,马耀南应家乡众士绅之请,辞去南通教职返回故里,任长山中学校长。
“七·七”事变、“八·一三”抗战的枪炮声震动了中华。马耀南写道:“上海炮火异常凶猛,全国已入血战状态,自顾尚在此安逸消闲,能不愧死!自即日起,应特别振奋,求有所报命国家,获取较大代价之牺牲,方不愧生世间。”他从长期的实践中已认准国民党政府“抗日无能,治国无方,亡国有道”,而自已是“报国有心,救国无术”,寄希望于中国共产党。中共山东省委先后派共产党员姚仲明、红军团长廖容标和鲁北特委书记赵明新同志到长山中学帮助马耀南开展工作,使长山中学的抗战活动搞得热火朝天,成为我党坚持敌后游击战的一个战略基点。
1937年12月24日,日寇飞机突袭长山城,群众死伤多人。26日,姚仲明、廖容标在太平庄宣布起义,马耀南带着3支枪。几百元钱参加了起义队伍,从此投笔从戎,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1938年6月,马耀南任八路车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同年10月,经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书记郭洪涛等同志介绍,马耀南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国民党制造内战磨擦,日寇也大搞“清剿”,斗争更加残酷。同年7月,三支队遵照山纵指示,迂回通过胶济铁路到鲁中山区整军,途中与敌遭遇,马耀南同志在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7岁。
马耀南殉国后,千万群众扶灵追悼,“花圈帵帐,哀吊十里。”为了缅怀烈士,中共清河区党委将长山县改为耀南县。清河人民在解放后,将烈士遗骨安葬在淄博市周村区革命烈士陵园。(本文内容源自《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