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齐鲁工业大学 - 《齐鲁工大报》

碰撞

作者:管理学院 张京福    
2021-04-09     浏览(103)     (0)





  春节临至,街头小巷不免响起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等无处不在的循环魔音,让无数游子心声颤慰。有人感叹,世上美景无数,但最美的风景却是回家的路。然而,却又不是每个灵魂都能在故乡得到妥帖安放。
  前有北大毕业生长达十年不归家一心逃离,近有无数年轻人返乡后发出怒吼:故乡怎么就和儿时记忆中不一样了呢?到底是年轻人见惯了灯红酒绿而不再习惯故土的风土人情,还是故乡已经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下悄然变了味道呢?
  其实年轻人的心情很好理解,他们在外奔波数年,终于怀着拳拳之心重归故里。在异乡的早出晚归满腹苦楚,渴望能够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与人说道说道,也希望能够短暂地回到儿时的状态,躲到“象牙塔”里,屏蔽那些恼人的情绪。然而,回到家中却发现:家中的氛围一点也不比在外地轻松。
  他们有的怕被逼问,一听到各路亲戚的唠叨就头疼不已;有的怕被攀比,受不了在觥筹交错中刀光剑影;他们更怕邻居们的口水,想要躲避没有界限感的唇枪舌剑。事实上,可以理解所有问题的出发点都是以关心的名义,但是在数不清的问题跟种种强加的观念背后,他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强烈的社会性压力,是不同语气背后的骄矜与攀比。曾经的小孩子在时间的打磨下学会了大人的模样,回到家乡却发现眼中的一切都不似儿时那般纯粹,也没有了对红包零食的期盼,只剩下与旁人打着太极的周旋。疲惫中最后反而发现不如待在外地轻松,出门便互不相识的环境下虽有种种难言,却也不必面对这些所谓的亲情束缚。满腹憧憬的回家,却带走一身疲惫。
  我们对家与家乡的想象里充满了田园牧歌般的美好,但是到了老家却会发现美好的消失。短期内快速更换环境,生活上总有落差和不愉快,和故乡的朋友、亲人的距离也越来越远,曾经的亲友互相之间无法再付出时间和关注,自然感情也就被消磨了。在生活与心理的双重不适之下,自然就会发生碰撞,进而演变为抗拒心理,所以我们在返乡后的归属感不是那么强烈。
  小时候以家庭为单元,现在我们更多的是以个人为单元。比起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等,兴趣、三观才是我们找到团体归属感时更加看重的。当我们再次回到记忆中的地方时,难免会发生各种的摩擦。但是这也是一种不能避免的社会现象,社会向前发展的同时,总会有遗憾留下。在碰撞摩擦中,我们在慢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