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科学研究工作量质齐增的数据背后,是高水平论文数量与质量齐飞,高质量大项目获批与高价值成果转化并行,是学校践行“落地冲高”工作思路,创新开展科技工作的闪亮成果,亦是学校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历史担当。
搭平台,建机制,大团队创大作为为确保全校科研工作开展顺利进行,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我校科研工作逐步形成科研院、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工业技术研究院四位一体的协同工作机制和大科研服务框架。
学校有机整合科研人员、科研团队、科研机构等要素,逐步形成以大团队为依托、以大平台为载体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军民融合的大科研格局。
“十三五”时期学校新增7个国家级平台,其中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新增教育部科研机构1个;新增24个其他省部级科研机构;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及领军人才达30余人,切实为科技创新打牢根基。
大项目,重基金,成果喜人“十三五”期间,学校牵头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23项,承担省级以上项目1434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72项,2020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较2016年增长1.2倍;获批国家社科基金38项,较十二五期间翻了两番;国家重要领域科技创新项目等快速拓展,项目覆盖学院由2017年的2个,发展至全校所有理工科学院、部分文科学院和经管学院的覆盖。
2020年,学校自然科学基金数突破100项,成为省内首个该项目数破百的高校;获批河北省首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河北省首个国家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承担国家基金委重大重点项目连年增多,成效显著;牵头承担的机器人领域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在科技领域脚踏实地,不断提升,充分践行着河北工业大学“勤慎公忠”的校训精神。
经过不懈努力,学校科技工作成果喜人。“十三五”时期,学校新增国家级创新团队1个,国家“优青”实现突破,“杰青”再有斩获;获评省部级科技奖一、二等奖45项,社会力量奖14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6项,其中一等奖11项,二等奖18项;获省部级优秀社会成果奖40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9项,达到十二五期间的两倍;发表SCI论文3430篇(截止2020年11月10日),2020年发表SCI论文数量是2016年的近三倍。
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卡脖子难题学校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凝炼学科优势和特色,形成了电工装备可靠性与智能化、创新方法、机器人、高功率激光装备、金属材料、节能环保,智能建造以及京津冀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等特色研究方向,通过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培育出一批高水平、有影响力的标志性科研成果,解决了部分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难题。
电器及成套开关设备的可靠性增长技术,解决了低压电器及成套开关设备可靠性增长关键技术难题,制订出系列低压电器可靠性试验方法国家标准,建立了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的可靠性指标体系,在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电器龙头行业应用。
特殊环境下服役机器人”“建筑机器人”,围绕机器人化建筑安装施工工艺、人机协作决策匹配与协调控制方法、高空作业安装机器人系统等领域开展研究,努力攻克特殊环境服役机器人、建筑施工机器人、康养护理机器人、智能建造机器人等机器人领域的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实现了我校在特种机器人领域的领先地位。应用于核电站(大亚湾、防城港与宁德)、雄安新区白洋淀以及河北建工集团等众多地区和行业企业中。
高性能先进材料激光冲击强化制造的重复频率百焦耳级高功率激光装备,突破美国封锁,解决我国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制造瓶颈;应用“纳米晶复合孕育剂”开发的不锈钢复合板,供货于中国航天集团等,各项技术指标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基于供热计量信息系统的智慧供热节能技术”,首创列入国家、行业标准的四种热计量方法之一的通断时间面积法热计量理论与技术。建筑供能技术和系统集成成果应用覆盖河北省、天津市等近20个省份,平均节能率达到10%以上。创立河北工大科雅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上市。
不忘初心,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处天津,扎根燕赵,十三五期间,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建12个地方研究院,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雄安新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签订横向合同1000余项,服务京津冀区域经济横向合同占总量84%。
自2020年7月,学校开展了“走访百县”活动。39天,11478公里,初心之旅为“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积蓄力量。校党委书记李强、校长韩旭率队,走访河北省各市县;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回访企业详细接洽,深入沟通,与100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洽谈对接,推进校地、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中,专利技术的转让彰显着学校科研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能力。2020年,我校进入“中国高校专利转让百强”。
2020年8月28日,我校“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的水溶性共轭聚合物及其制备与应用专利申请权”,以1300万的价格转化给河北凯尔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这种材料可利用光照和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过程,实现对病原菌的高效杀伤和PM2.5的有效消除,适于抗菌、抗病毒等多领域应用。
“十三五”期间,我校不断完善推进科研基础建设,创新科研服务工作,组建大平台,支持大团队,谋划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十四五”期间,我校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打开科技工作新局面,稳中求进,进中求特,特中求优,优中求强,不断推动学校科研创新水平攀登新高峰。
文/屠琼芳冀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