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改革开放之初的出国留学生培训
作者:魏礼庆

1978年7月,在北京参加赴英留学培训时合影
魏礼庆,1972年进入山大外语系学习,1978年赴英留学。从驻澳大利亚使馆到驻美国使馆,再到驻休斯敦总领馆,其中有22年在国外学习和工作。魏礼庆的大半生,都在用外语向国际友人讲述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故事和中国梦,他用长期在国外工作学习的经历,向国人介绍国外的先进理念、优质教育资源、世界各国教育的优势与短板。
1978年7月,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国家公派留学生的一员,我参加了教育部在北京语言学院举办的赴英留学培训。
培训部设在北京语言学院教学区通往宿舍区的结合部。我们住在培训部对面的留学生楼,两人一间,没有电话,也没有电视,有公用的冲澡间,虽然北京的水比济南的水凉,这已经是相当奢华了。
培训学习一周时间,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国内外形势、外事纪律,我们还学习周恩来总理对外事人员提出的十六字方针“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遵守纪律”,学习小平同志关于派遣出国留学生“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的批示。学习期间,每位出国留学生可在“红都制衣”店免费量身定制2套西装、2套便装、2双三接头皮鞋、1件呢子大衣、1个鸭舌帽。
身在北京,我的心似乎已经飞到了英伦:到哪所大学读书,住校还住寄宿家庭,住处离学校远不远,交通方便不方便,吃西餐还是自己起火,英国的治安如何等等。这一切都没有答案,负责培训的人员也不知道。在山东大学读书和工作时,用过“灵格风”教材、读过《远大前程》《简·爱》等几本英国文学名著,但故事情景跟现实相距甚远,无法聚焦在一起。陶醉在SamuelJohnson“厌倦伦敦就等于厌倦人生”的梦中,又担心被梦迷失。
学习结束,教育部外事司领导前来看望我们,重点讲了三点:首先说明学习期限为三年,中途不能回国,要做好战胜孤独、战胜乡思的准备。与国内的联系方式是每月一次的外交信使。家人需按月将信件寄到外交部,北京市内贴2分邮票,外地贴8分;信到了英国,我们要派人按月到驻英使馆送信和取信。二是强调,国家不富裕,外汇是劳动人民的血汗钱,送我们出国留学足见国家对培养人才的重视,不能辜负祖国的重托和人民的希望。三是出国留学,环境变了,要坚守民族信仰,保持民族本色;身份变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精神不能丢。希望我们早日学成回国、报效祖国。
大量派遣留学生,在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尚属先例,曾引起世界舆论的广泛关注,也使在京的驻外使节感到震惊。当时有很多议论:派遣年轻人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留学费用昂贵,究竟值不值?年轻人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被长期熏染,社会主义价值观能否经得住考验?但祖国为了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加速培养建设人才,还是坚决地派青年学子到大风大浪中去经风雨、见世面,锻炼成长。
学习结束后,我们25名学生分两批到大庆和大寨实地考察。我与14位同学,包括4位年轻教师,一起到了大寨。大寨人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修梯田和引水灌田的壮举,让我大开眼界。七月的大寨,空气清新、气候凉爽,梯田如一层层、一块块地毯与蓝天相映,我明白了美好的生活是用汗水和智慧浇灌出来的,我为大寨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战天斗地的精神所感动。晚上住进窑洞,我想起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曾住在那些简陋的窑洞里,指挥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民族解放战争。延安窑洞的灯光,温馨而安详,我就像进入母亲的怀抱。
离开大寨,我们来到文水县云周西村。在刘胡兰的纪念碑前,看着毛主席“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刘胡兰,一个不到15周岁的女孩子,面对凶残的敌人,毫不畏惧、大义凛然,为新中国的建立谱写了壮丽的人生,用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在驻外工作期间,我最喜欢的歌词就是“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
我常常回忆起那段时光,忆起那次培训,朴实亲切又接地气,虽然培训没有英国历史文化、教育状况、学习与生活的内容,更加注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注重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教育。
赴英前,教育部负责培训的同志交给我4个英镑,以便我们一行15人的旅途应急之用,因为飞机须经卡拉奇和巴黎才能抵达英国希思罗机场,据说卡拉奇机场厕所是收费的。我们一切都在飞机上解决,节省了这几个英磅——珍惜工人农民的心血是我们的一份心意。到了伦敦,我将4个英镑如数交给了驻英使馆教育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