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安科技大学 - 《西安科技大学报》

黑 暗 中 的 光 芒

—— 读 《神木》 有感

作者:王利伟    
2021-03-05     浏览(84)     (0)

这篇文章介绍了刘庆邦先生的短篇小说《神木》,描述了两个凶手诱骗单身打工者并谋财害命的故事,后来其中一个罪犯良心发现并同归于尽,另一个罪犯最终也被警察逮捕。该小说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人性的拷问。最后作者也提到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神木》是有着“中国短篇小说之王”美誉的刘庆邦先生早期创作的一部小说。故事讲述了上个世纪中国的某个角落,两个人专以谋财害命为生,他们把急于挣钱的单身打工者诱骗到偏远山区的煤矿里,对窑主谎称自己是受害者的亲人,然后和受害者一起下到矿井里,经过一番精心谋划,杀死受害者,伪造成意外事故,向窑主索要赔偿金。后来,他们碰到了一个叫元凤鸣的孩子。元凤鸣单纯、善良、不谙世事,经过接触和了解,两个罪犯知道了这个孩子就是他们此前杀害的元清平的儿子。这时,两个罪犯产生矛盾,一个主张尽快把元凤鸣杀死,一个却犹豫不决迟迟不忍下手,最终后者良心发现,与前者同归于尽,元凤鸣活了下来。
  小说的情节虽不复杂,但是却很紧凑,环环相扣,跌宕起伏,阅读就像坐船在海上航行,刚才还是风平浪静,突然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作者对煤矿生活显然相当熟悉,对整日不见阳光没有黑与白之分的井下环境十分了解,这一点通过两个凶手制造的意外事故可窥一斑,那些情节写得细致入微,令人叹为观止。我一直认为,好的小说是通过细部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的,也是通过细部描写来展现人性之复杂的,读者阅读这类小说,眼前自始至终都有一幕画面,能够清楚地看到故事的主人公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正在做着什么样的事情,甚至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看得清清楚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画面感。正是始终存在这样的画面感,使读者见证了两个罪犯的罪恶,看到他们是如何一步一走向深渊。情节描写得如此逼真,源于作者曾经是一名煤矿工人,他把两个罪犯的作案地点选在熟悉的矿井下,是有意为之——他要在一个黑暗的地方对人性进行拷问。在狭窄逼仄的黑暗环境中,有欲望的挣扎,有正义与邪恶的殊死较量,作者将矛盾冲突置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境地,让善与恶针锋相对,至于结果如何,他没有明确告诉读者,这是他运笔高超之处。他仅仅描述了一个罪犯弃暗投明的瞬间所做的事、所说的话——罪犯良心发现,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用自己的死挽救了无辜的孩子。人性在黑暗中发出的光芒瞬间点亮了黑暗的世界,也就在那样一个瞬间,我们看清了人本来的样子。
  故事的结尾同样精彩绝伦,发人深省,因为作者给读者留下了一片思考空间。罪犯死前说出真相,并给元凤鸣出主意,让他对窑主说冒顶砸死的是他亲二叔,向窑主索要两万块钱,这样他就可以拿着钱去上学了。但是罪犯实在低估了元凤鸣,因为他忘记了金钱在善良面前,永远是不堪一击的。元凤鸣并没有按照罪犯说的那样去敲诈窑主,而是向窑主讲明实情,这样做使他仅得到了一点回家的路费。最后,作者写道元凤鸣的迷茫。关于人类与生俱来的迷茫情绪,长久以来都是文学所热衷探讨的一个主题,只是每个作家选取得角度不一样。刘庆邦先生是从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的角度展现了人在思想受重大冲击以后对何去何从的迷茫,这突然让我想起了余华先生那篇著名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同样描写了一个孩子第一次出门远行的经历,同样是一段百感交集、险象环生的旅程,有花言巧语的欺骗、有无可奈何的屈辱,当然也有温暖美丽的晚霞,还有对外面世界的期盼……
(宣传部)